发展地摊经济 更需精细管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商场、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遭受重创,就业和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两会”落幕不久,“地摊经济”迅速走红。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烟台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原先“一刀切”的“一禁了之”看似在管理上更为容易,却是因噎废食的懒政思维作祟,失去了城市管理应有的人性化和人情味。现在,多地出台指导意见,为摆地摊“松绑”,更有城管主动动员小商贩到指点地点摆摊经营,这些政策和措施不断释放刺激经济复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积极信号,让城市的“烟火味”变得越来越浓。“允许临时占道”的做法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更考验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当前,中央提出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同时把保居民就业放在“六保”之首,充分体现了当下保居民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地摊经济的复苏,对于促进灵活就业,解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计意义重大,是推动两会精神落地生根,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暖心之举。每一个就业岗位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全国多地率先推行地摊经济,临时允许临街店铺出店经营、大型商场适度占道促销、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占道经营的做法,解决了一在批人的就业问题。
放开地摊经济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值得注意的是,各地都提到一个鼓励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民休闲、不污染环境。长期以来,地摊经济的取舍备受争议。一方面,摆摊经营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为周边群众购买生活所需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沿街摆摊带来的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隐患给管理增添难度。简单粗暴的“一禁了之”或是“放任自流”都不是破解这一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地摊经济,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允许”的前提应当是“规范”“有序”和“安全”,管理的重心应当是“科学”“合理”和“精准”。
“松绑”松的是流动摊主身上的“枷锁”,而对城市管理者则提出了更高、更严、更新的要求。比如,在经营时间和范围的设定上,既要考虑客流、人流因素,又要尽量减少摊点对周边交通的影响,还要与群众的需求做好精准对接;在日常的监管上,既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又要把服务贯穿于执法的全过程,还要充分考虑“临时”和“长远”的关系。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不断提高精细化、智能化、长效化的管理水平,把城市管理做得像绣花般精细。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面对城市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城市治理者们尤其需要校准初心原点,追求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不会让一座城市失了温度,才能让老百姓收获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一件件民生“小事”都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大情怀”。要从小处着手,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让群众会心的笑容成为这个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些烟火气里,是一个小家庭通过摆摊实现增收的喜悦,是一群人共同的记忆归属,也是一个城市的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