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和武进民政局各执一词 4条路名15年未能统一
一路两名之事,事关民生,长期不解决,严重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也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 我再想说点看法:
一、一件事15年没有解决,说明什么,懒政。本来这事不是难事,只要两级政府领导坐下来开诚布公交谈一次就能统一。可是,市长和区长都换了几茬,成了老大难,反而弄得很尴尬。这种“持久战”已经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也有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第三条 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的规定。
二、常州市要求对武进区道路更名是为了“统一整合地名路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这理由站得住脚吗? 保留老路名,保留了历史文化。更名就意味着历史文化从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抹去。路名改了,路牌、指示牌、门牌都要改,连地图、导航也要改。一个文件,浪费多少人力和财力。
三、武进区已按照常州市要求,将14条道路中的10条更名,对另外4条仍使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的老路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群众的要求,合情合理。因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老地名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地名稳定、延续地名历史文脉、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何去何从,给市民一个交待。安徽的做法值得借鉴:坚持老地名基本保持稳定和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基本原则。老路名尊重历史和群众习惯,尽量保持稳定,一般不做更改,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老路名予以保留。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地名,谨慎适度地调整,恢复使用广大市民耳熟能详的老地名,在适宜区域适度“激活”已经消失的老地名。
下面是常州市民政局和武进区民政局的答复。
常州市民政局答复:
“随着我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外延不断扩展,特别是二OO二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常武地区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武进由原县级市改区。为此,市委、市政府在 二OO六年要求 “统一整合地名路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对部分道路、桥梁、绿地命名或更名”,由市规划局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参与,提出了市区一批道路、桥梁和绿地命名或更名方案,并在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这批地名命名、更名方案。二OO六年十二月下发了《关于部分道路命名、更名、延伸的通知》。其中涉及武进四条道路,即长江南路(淹城路)、兰陵南路(武宜路)、和平南路(常武路)、丽华南路(夏城路)。由于各种原因,武进一直尚未落实。二O一O年武进区政府向常州市政府上报四条道主干道更名的请示文件,去年武进区政府印发《关于公布武进区路名的通知》。对此,我局领导事非常重视,专程赴武进区民政局协调此事,但未达成一致意见。去年市政府要求各部门上报常州市区与武进区不统一等问题,我局已上报了相关材料。”
武进区民政局答复:
首先感谢你对常武地名工作的关心,2006年12月25日常州市地名委员会下发《关于市区部分道路命名、更名、延伸的通知》(常地名委2006】46号),共对市区55条道路进行了命名、更名、延伸,其中涉及武进区的有14条道予以更名,目前除长江路等四条道路没有更名外,其余道路都已经作了更名。长江路、兰陵路、和平路,丽华路四条道路分别与我区的淹城路、武宜路、常武路、夏城路无缝对接。我们没有及时更名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道路随意更名,群众意见大
2006年10月21日常州日报对道路更名公示后,武进群众意见很大,很多群众写信反映要保留原名,部分群众为道路、桥梁更名问题到市政府进行上访,武进区民政局就部分道路更名上报了书面意见,均不同意更名。当时,武进新闻媒体也作了大量的报道,反映武进群众呼声。近年来,有部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了不能随意更名路名专门提案。按照《常州市地名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三款、第九条第二款明确:当地群众不同意更名的暂不更名;常州市区主要干道,需由规划或主管部门申报(我区城区四条主干道的规划和主管部门应为武进区人民政府),经市地名委审核,报市政府审批。因此,我们认为道路更名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否则可能产生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同时,道路更名也仅有市地名委员的文件通知,没有看到市政府审批决定。其次,《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第二条第三款、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镇、自然村、片村、临时性居民点和城镇街道、居民区、区片等名称”、“县(市、区)内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省辖市市区的居民地名称,由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鉴于以上条款,我区四条主干道的更名,不管适用县(市、区)或省辖市市区,都必须征求武进区政府的意见。
二、这四条道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
(1)、关于夏城路的由来:
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在萧皇后(毗陵人)建议下,在毗陵郡(常州东南)建造离宫别园,称夏乘行宫(即毗陵宫),其桥称为夏乘桥,后改称为夏城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夏城路北至原夏城桥(现阳湖大桥),南至庙桥,沿线涉及的镇、村较多,广大人民群众都已习惯了夏城路这个路名。而丽华大队原是茶山公社的三松社大队,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丽华大队,是文革时期的产物。
(2)、关于常武路的由来:
“常武”二字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能够准确地反映常州城市的区域特色,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常武路是连接常州市区至武进主城区的主要通道,是我区城区最早确定并已建成的景观大道之一,已创建成江苏省市容管理示范路。同时我区已于1994年9月1日《关于公布县城城区道路名称的通知》(武政发【1994】212号)已经命名了一条和平路(从服从大局出发,我区于2011年6月将其更名为梅园路)。
(3)、关于淹城路的由来:
“淹城”1988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淹城”是全市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窗口,“淹城”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淹城路还是我区的景观大道,紧临淹城森林公园而过。而且先有淹城路,后有长江路。
(4)、关于武宜路的由来
武宜路是我区早期贯通常州的主通道,往北贯通常州市区,往南直通宜兴,由武进、宜兴而得名,沿线集中了大量居民区、商店、办公楼,人民群众早已习惯了武宜路这个地名。
根据《常州市地名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地名命名应当从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必须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三、所更名的道路起讫点不明确
《关于市区部分道路命名、更名、延伸的通知》中指出长江南路、和平南路、兰陵南路的南端分别为武进境内的中央大道和南环线,而我们武进境内根本不存在叫中央大道和南环线的道路,咨询常州市有关部门时,都无法说明这两条路的具体位置。丽华南路的南端为武进区境内常武南路,实际上丽华路和常武路为平行的两条路,永远不会有交点,这使得我们基层对道路更名根本无法操作。
四、道路两侧商业繁荣,名称变更后工作量大
由于这四条道路位于武进中心城区,是连接市区的主要通道,道路两侧商店林立,居民很多,如果更名,涉及户籍、营业证照、店招、店牌、门牌等道路标志牌都要更改,工程量大,需要大量资金。
基于以上几条理由,为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常州市地名管理办法》,我们曾向市地名办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保留四条道路现有名称。
考虑历史原因、地域特点、群众呼声、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我们认为保留夏城路、常武路、武宜路、淹城路的路名很合时宜的。如果一定要变更路名,可能会影响武进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方便、社会的稳定。(这话说的,统一路名有这么严重吗?)
二、合理调整四条道路的起讫点
为更好地加强对市、区道路路名的统一管理,我们认为丽华路、和平路、兰陵路、长江路最南端可统一到大运河,而相对应的夏城路、常武路、武宜路、淹城路的北端为大运河,这样既便于统一管理,又可以减少矛盾,还得到群众满意。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