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提出关于给小学生家长减负的提案,建议减少家长陪作业任务。作为教育界人士,对此提案,想说一点粗浅的看法:首先,我们很理解提案产生的背景,确实,家长陪孩子作业,非常辛苦。一方面社会压力大,工作繁忙,时间、精力都用于生存;一方面家庭事务琐碎,下班后,买菜、做饭、洗碗……绝对也是大工程。再辅导孩子功课,耐心已经有限,加上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一点就通,如果指点来指点去就是不通的话,那么火气必然上来,心力交瘁是显而易见的结果。从客观角度看,一个家庭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陪作业”才能顺利运行:1.家务支持。也就是家中需要有一对身体健康的爷爷奶奶,接送孩子并提供充足的食物;2.经济支持。爸爸或妈妈的工资除了养家糊口还有盈余。3.学习支持。负责陪读的家长工作相对轻松些,且有一定的学习力,愿意学点教育理论、方法,心理学知识等,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能心平气和地陪伴他一起学习、成长。但是,符合这样条件的家庭毕竟是理想化要求,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所以,矛盾必然产生。
其次,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觉得给家长减负很有必要,这可以避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对教师的负面评价。怎么减呢?是家长从此不管不顾学校的各项作业要求吗?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就笔者了解的一个学校,家长大多属于外来普通打工阶层,基本上都没时间陪孩子做作业。老师们也都不对家长提什么陪读要求,尽心尽责抓紧学生在校时光。按理来说,这样的学校是不陪读家长的福音,都会抢着进去吧?其实不然,生源逐年减少,班级越来越空,连学校都将被别的教育用途征用去一半土地了。说明社会普遍不认可没有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回家后就自由放任的学生群体。
最后,笔者认为,从学生“减负”到教师“减负”再到家长“减负”,这是一个很浩大、很复杂的工程,在具体政令尚未下达之前,家长们不妨从三方面给自我减负:一、主抓孩子的学习态度。每天抽出十分钟跟孩子对话,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思考用各种方法引导他爱学习。二、帮着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先做作业后玩、专注地做作业、及时复习、整理错题等等。三、深入学习一个能力。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筋疲力尽,所以,请家长们善于从纷繁中找头绪,只深入地与孩子一起探索一个方面,比如,课外阅读是一种基础能力,养成了以后会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希望提案以后,全社会都来关注“减负”问题,共同探索合适的路径,早日出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