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地名 传承历史文化
安文老师连续发表了《常州地名为何多“夏”——奄城前史探微》《卜弋缘何为卜弋》和《常州街巷地名故事篓》等4篇博文,都涉及有关地名的问题,读来意味深长。在此,我也来凑个热闹。
一,关于蠡河
历史上,蠡河这一地名,系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率众开凿河道并定名蠡河,才有了蠡河桥,和后来的蠡河乡、蠡河公社和现在的蠡河社区。可是1968年因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理由认为“蠡”字笔划繁多,便将蠡河公社改礼河公社,蠡河桥也理所当然成了礼河桥。
2015年,武进区民政局发文恢复蠡河地名,设立蠡河社区,既丰富了武进的地名文化,同时也为区域社会治理理顺了关系。这些年来,武进从区政府到镇街道、村社区都在关注传统地名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如湖塘镇大坝村更名为淹城村,雪堰镇城西村更名为城西回民村,城里、龚巷两村合并成为阖闾城村等等。
二,关于邹
我记得,以前手写时,一直写的邹。自从有了电脑,因为电脑上没有“”字,就把邹改成了“邹区”。博友“也有人说” 老师《邹区”还是“邹 ”?地名资源丢了可惜啊!》一文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存在即合理,岂能电脑不会就改名?再说目前电脑技术远比当年发达,软件开发工程师重新做个字也不难。
三,关于滆湖
刚有电脑时,据说字库里也没有“滆”字,是后来才有的,说明“”字也可以有。 关于“滆”字,它是个生僻字,一般新华字典里也没有。但康熙辞典里有:“滆,读革,指滆湖,湖名。在江苏南部。”先人唯一为滆湖定制了一个“滆”字。可是我们有些人不珍惜,偏要把滆湖说成西太湖,批评这是“傍大款”还不服,说滆湖也叫西太湖。那么请问还有别名叫西子湖、西沙子湖,怎么从来没人叫?傍就傍,傍了不要懒。
四,关于西湖
小学生都知道,西湖远在浙江杭州,离我们1200多公里。可是,蠡河街道办事处下竟然冒出一个“西湖社区”,是不是有什么历史背景和出处,还是无中生有上了瘾,居然傍到西湖了,真让人笑掉牙。
五,关于路名
武进城区的夏城路、常武路、武宜路、淹城路分别被有关部门改成了丽华南路、和平南路、兰陵南路和长江南路。以淹城路为例,这路名可称世界唯一,可是某些人非要把它改成长江路,哪个沿江城市没有长江路。况且这条长江路北起长江,南至滆湖,够长的了。这事我都不好意思说了,反正黄牛角水牛角,各叫各,统一真的很难啊!
这里多此一举,上海的武进路仍在。
地名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内容,取地名就是为了区分该地与其他地方的差别,而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是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内涵,对于一个地区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我衷心的希望那些喜欢随便更改地名的先生,用心看看央视正在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
最后,我仍用“也有人说”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习近平总书记近年作出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指示。同样,地名蕴藏着人们难忘的回忆和乡愁,改一次地名就是消除一次记忆。因此,地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个代号,更是一群人的集体记忆,是难以忘怀的乡愁。忘记地名,就是忘记过去;改变姓名,就是改变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