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侯是周章吗
1954年江苏省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发现宜侯夨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郭沫若先生辨认为:天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征服地方、特别是东方地带的地图,进行了占卜,然后令虞侯夨:你到“宜”地为诸侯吧!赏赐你香草酒一壶,玉器~,红漆弓一张,红漆箭一百支,黑漆弓十张,黑漆箭一千支。赏赐土地三百多川,另几百二十;赏赐城邑三十五座,另几百四十;赏赐“在宜王人”十七姓(族),七伯及其下属几百五十人;赏赐“宜庶人”六百几十六人。宜侯夨感激颂扬天王的恩赐,特铸造此簋,作为祭祀父亲、前任虞侯“父丁”的器皿。
郭沫若先生分析说:由于赏赐级别很高,甚至超过了后来为周立大功而被封诸侯伯长的晋文公,说明被封者是身份很高的王室近族,因此,夨就是周章,宜侯是改封而不是原封,武王克商所封吴可能已被东夷打击摧毁。如果吴人想声称自己是虞仲之后,则这种说法的基础就是吴人与宜侯有关系。宜侯与虞仲的关系很明确,是宗子转封外地的关系。吴当是周章后裔在宜亡国后与当地土著结合建立的文明。这是我们难以接受并且必须质疑的。
首先,此虞仲非彼虞仲,郭先生将两者混为一谈了。史上首个虞仲,是随太伯来江南的季历(文王父王季)二哥雍仲,他们兄弟一起建立了勾吴。由于太伯无子,雍仲继位,而吴通虞,雍仲又称虞仲,或吴老二,故死后葬地为常熟虞山。其二为仲雍曾孙,就是后来被晋献公假道伐虢顺手牵羊灭掉的那个虞国的首封君主,排行第二,故称虞仲。而虞侯夨是仲雍曾孙、周章弟弟所封虞君的后代,周章虽是夨曾祖父的哥哥,但在年代和传承关系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次,郭先生混淆了北虞与南吴的关系。《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如上所述,武王克商后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君,继太伯之祀,墓在常熟虞山,子孙传承吴国君位;封周章弟、仲雍次曾孙仲于虞国,祭祀仲雍,称虞仲。自此,周章及其子孙一直统治南吴,后以国为姓为“吴”,并未出现郭先生所谓被东夷摧毁的情况;而北虞、包括改封的宜侯,统治者是周章弟虞仲子孙,直到虞、宜灭亡,他们一直仍姓姬,这是宜侯夨得到康王巨额赏赐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郭先生认为虞侯改封宜侯,后来成为吴国,是不靠谱的。事实上,虞国一直是与虢唇齿相依的重要国家,只是在虢被晋献公假道伐虢灭掉后才唇亡齿寒,被顺手牵羊消灭。不过,既然夨被康王改封宜侯,继任虞侯就是其弟弟,也就是后来因利欲熏心而被灭亡的虞侯的祖先,由于排行二,所以应该是历史上第三位虞仲。
第四、郭先生敏锐注意到,康王改封宜侯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在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征服东方地图后,基于东夷卷土重来、与商残余势力战争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郭先生认为周章之吴被东夷摧毁,这是不可能的,但对奄和东夷等商残余势力作战不力则可能是事实。周成王时期发生武庚叛乱,周公消灭叛军主力奄国,奄人联合东夷、人南逃常州,筑奄城,对吴国威胁很大。康王大赏宜人,说明宜地、甚至江北仪征是吴东西夹击奄的重要战场,但战果并不令康王满意,康王改封吴的兄弟国虞为宜侯,赏赐留在宜地吴人,既加强从奄城西面打击奄的力量,又不会引起吴国反对,实乃一举数得,奄之厄运可能就此重大战略决策开始。宜占据奄通往江北东夷的生命线,奄宜战争双方损失很大,等于同归于尽。吴乘机崛起,最后终于在春秋初期消灭了奄人势力,基本结束了周、吴与奄和东夷的战争,吴才可能与越、楚争霸南方。
本文以质疑方式颠覆了许多主流学者的观点,意在引起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讨论,以期获得斧正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