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为何号勾吴
安文
“勾”,古越语指“王”,如勾践就是越王践;“吴”,古越语读“吾”,太伯号勾吴,与勾践王越一样,是王吴、成为吴王。而这个吴王,最初是“吾王”之意,是吴先民对太伯之尊称,非特指国家君主。那么,太伯所建之国为何自称“吴”而非其他呢?
首先,太伯避历让国出走自立之国,不可能分庭抗礼称周,也不可能仍属商,而“虞”当时与“吾”和“吴”同音,商周前朝之虞舜是最可能选项。舜为五帝之一,受尧禅让而称帝,国号“有虞”,故为“有虞氏帝舜”。唐尧、虞舜之虞唐社会,被认为是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而舜禅让禹,禹建夏,故《史记·货殖列传》等史书一般把商周前朝称为“虞夏”时期。因此,太伯立国,非周非商,取“虞”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吴”本意乃“大口(叫)之人”,加虎皮成“虞”。“虞”,虎头,吴声,本义是神话传说中白虎黑文、尾长于身的一种仁兽“驺虞”(《说文》),延伸为“虞者,囿之司兽者也。”(《贾子礼》)因此,无论“吴”加不加虎皮,都与“虞”同音同意,都有统率百兽万民之仁王之意,符合太伯的政治理想。
第三、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为今河南省虞城县,承继舜帝有虞氏之号后建立虞国。 公元前1875年,姒少康在有虞国国君虞思帮助下,定都纶城(今虞城县西),恢复了夏王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由于同太王和季历在翦商战略上政见分歧而逃避,太伯号吴,似有坚持自己政治理念,重演“少康中兴”之念。
第四、如前所述,季历继位前,太伯首奔之地就是宝鸡吴山,是虞舜后裔太岳部落聚居之处,说明太伯非常崇拜同样有让国之德的虞舜,取吴(虞)山之名为国号,顺理成章。
第五、太伯最终落脚的常锡地区,有舜山、舜河、舜庙、舜村、舜井、舜田,禹城、夏溪、夏墅村、西夏墅、南夏墅和北夏墅等,属于虞夏商王朝的越国重要领地,考古证实其属于距今约5千年左右、早于良渚文化的马家浜文化一脉,早就以舜文化闻名于世,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在舜山留下《题舜诗词》:弦绝松风尘,芳祠帐落峰。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可见虞舜和夏禹对当地人民影响深远。太伯隐姓埋名奔江南,不会用人们不知道的姬周名号,而自称来自虞舜后裔虞国,入乡随俗,则很容易站稳脚跟,结果果然如此。
最后,太伯弟、第二任吴王仲雍葬于常熟虞山,常熟简称“虞”,说明吴虞同音同意,传承“虞”文化对吴国早期生存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