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西城区确定实施“多校划片”的消息一出,唱衰学区房的声音不绝于耳。“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天价鸡肋学区房的末日到了!”……在习惯于用房地产“绑架”教育的人们看来,“多校划片”新政意在抑制择校冲动、坚持“房住不炒”,但明眼人明白此举缓解的是入学焦虑之标,剑指的则是教育公平之本。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入学公平则是教育链条起点上的公平。“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并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实际政策效应类似于近年来力推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力图促进家长、办学者和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的发展。因此,“多校划片”的意义和价值实在不该被低估。
不过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公平了,可有些人一出生便是在罗马又怎么说呢?多校划片意味着游戏规则更复杂,而越是复杂的规则,腐败可能性和暗箱操作的空间就越大,所以有人直言穿新鞋走老路的“多校划片”极有可能让择校热从相对公平的“拼房”又重回“拼爹时代”。
因此,缩小校际、区际教育差距,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始终是破解择校热乃至实现教育公平的治本之策。这个“治本”之策,其实早有共识,甚至可谓是老生常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简单回溯相关政策流变,一条“问题—解题—产生新问题”的螺旋线清晰可见。从拼条子到拼房子来回折腾,学区房高烧、教育公平不彰的根本原因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所致。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焦虑,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很难从根本上解开教育公平这个死结。
总而言之,“多校划片”的政策设计,至少释放出政府纾解公众入学焦虑、尽量规避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可能性的积极努力和有益尝试。当下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最值得期待的是以“多校划片”的治标之策倒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本之道,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重组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在“患不均更患寡”“既分好蛋糕又做大蛋糕”“僧多粥亦多”的标本兼治思路之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