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有同事的孩子高三了,当得知今年的高考延期到7月份开考后,默默地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是真的吗?还另外配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不过,这倒是勾起了我对32年前的那次高考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高考都是安排在7月的7日到9日,恰好是我们这里梅雨季后期,开始进入大伏天的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热,而且是非常热。也许是持续一年的紧张复习吧,人真到临考了,对于解题的专注已经远甚于对气温的感知,加上当时也并不禁止考生携带水杯、毛巾和风油精之类的消暑物品,因此对于这外界的高温似乎是木然的了。真正感受到高温袭人还是在7日的下午,也就是第二场考试的时候。记得刚开考不久,就有老师往考场里搬来了大冰块,是那种类似于硅酸盐预制块大小的,一分为二,用脸盆装着,在教室的后面放一盆,在前面也放了一盆。搬弄冰块的时候稍稍引起了大家的骚动,不过立刻就恢复了安静。那时的教室里并没有风扇的,更不要说现在司空见惯的空调了,平时的降温就靠着开窗通风,现在在严肃的高考考场里加入了冰块,似乎已经是特殊照顾了。好在大家的心思都在试卷上,所谓心定自然凉吧,顺利完成考试并不成问题。只是这搬放冰块的小插曲成了当天完考后学生、家长议论的话题。事后才知道,当天的天气预报报了37℃,那天有人在考场热晕过。
跟高温考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后勤保障。说是保障,其实还是大部分只能靠着自己。那时候,家长送考是基本不存在的;那时候,准考证是要自己保管的;那时候,每天在考场和家之间的交通往返是自己解决的,一般都是自行车,路远的学校可能会安排公交车接送,当然也是没空调的那种。不过,中午的午饭是完全要靠自己家里解决了。好在有亲戚家在考场附近,我可以去借宝地休息一下。午饭是妈妈烧好后预先拿到亲戚家的,记得最可口的菜食是茭白爆籽虾,加上一碗绿豆粥是感觉最爽的,偶尔吃两口井水镇过的西瓜,并不敢多,怕太凉了闹肚子。在学校的同学们,午间则会在专门设置的休息室里小憩,当然有条件的还是宁可赶回家休息,午睡是都不可能睡着的,尽管家人会紧盯着时钟,时刻准备着唤醒你,一分不敢多一秒不舍得少。
持续三天七场的高考就在这样的节奏中过去了,跟适应高温和始终保持充沛的体力相比,考题的难易已经处于次要的位置,真正的是一曲与题斗、与天斗、与己斗的交响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高考,还真是“烤”与“考”的淬炼。经历了那三天,一个高中生也就在知识、身体、心理等多方面成熟起来了。
现在,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又将高考的日子回拨到了17年前,对于毫无预期又即将走进考场的本届高中毕业生而言,更多的焦虑、担心在所难免。不过,看看父辈一代的过往,要相信两个月之后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节点过后必是能尽情奔涌的大海。
祝愿今年这一群特殊的高考生能尽力发挥,得偿所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