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朴树》
一一忆母校一初中
文/岳 建
微信中传来信息,母校的大朴树又植回文化宫广场,市一初中原址上,曾任常州市园林局局长邵志强,呵护栽入,功不可没。我是68届的学生,闻讯后,特地去探望大朴树。
大朴树矗立在广场上,已发嫩枝,啊,怎么三根主枝,一根已折断,仿佛是人的一只手臂没了,但大朴树仍在吐新芽。大朴树曾在市一初中大门内,我们上学进门先看见它,它枝干上悬挂着一只钟,上下课我们听它的钟声,它象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校门口,每天迎送着学生们。让我叙述一下当年母校的情景:
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曾是全国的“红旗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长刘干,副校长过九如,还有总务主任王克成,魏文、庄申生、陆菊婷、朱慕谷……一大批老师,校田径队路兴培老师,训练要求严格,使队员们频出佳绩;美术老师周南平的作品更是扬名大江南北,更忘不了“神医”周秉全,开水治百病,校对面的食堂事务长王和荣,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文革中却惨遭不幸……。母校还有外操场,常在那里体育竞赛,我们教室楼下也有单、双杠,两个沙坑供跳远用。
进校门左侧就是多边形砖木结构的三层老师办公楼,办公楼西侧有棵两人抱的银杏树,现不知在哪里?忘不了那扇形的金黄色叶片,随风飘落下来,我们还捡起来,夹在课本中当书签。进校门一幢二层木结构教室,是初一、初三的教室,右侧操场边的教室,是部分初一和初二的教室,还记得,晚上还有夜中学的同学上课。一初中校风严谨,尊师爱生,环境整洁,一派祥和有序的氛围。我们初一的同学,读书不到一年,那年6月初忽然听到学校广播中,传来北京的声音,“我的第一张大字报”,老师们集中学习,学生们无人讲课,同学们面面相觑,怎么不要上课了?文革开始了……直到复课闹革命,大家再回校,军代表来上课,到郊区去支农,割稻拾稻穗,当年陆菊婷老师跟我一(1)班,伤心呀,让年迈的陆老师去割稻,坚强的陆老师是手执粉笔教书育人的,怎会干农活?她跪着割稻,大家见之不忍,把她从田中架到田埂上,让她负责看管大家的衣服,唉,“臭老九”日子不好过呀……
1968年国庆过后,凌乱不堪的学校又有大批同学回校,领袖已发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老三届的学生,初三还未毕业,学业尚未完成,是无奈离开母校的。初三、初二的同学插队到武进县龙虎塘、安家舍、百丈、魏村等公社,初一的同学统统分配到射阳县新洋农场,年龄越小下乡越远,不知何故?树倒猢狲散,可大朴树你没有倒,低头注视着学校的变化多端,曾是神圣的课堂,曾是求知解惑的地方,曾是为人师表的老师们,曾是年轻的莘莘学子 ,怎么都散向四方?
随着文化宫广场的拓建,蚕食着母校的躯体,一流的初级中学合并到其它中学,美其名曰“实验中学”,令同学们愤慨,令老师们感叹呀。校舍逐步被推倒拆了,办公楼也拆了,围墙轰然倒下……母校彻底从常州地图上抹掉了。大朴树呀大朴树,你有邵志强学长热忱关爱,移到花木之乡夏溪镇休养了几年,这次又回到原地,很幸运啊,你可知道邵兄为你操了多少心?化了多少人力财力?那棵银杏树兄弟今何在?因为你和它,都是我们心中的树,不!是大家怀念母校的象征,及精神上的依托。如子孙问我们母校在哪里?我们会同了他们来看望你,就在大朴树旁,还有那块小小的石碑上刻着“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原址”,就在此地。
大朴树呀大朴树,你会唱《远飞的大雁》吗?老三届的学生已远飞了,十年了还能回来吗?我们多么想回到母校,回到你身边,重新端坐在教室里,再聆听老师的教诲,那怕是严厉的批评,可惜呀,全校66、67、68届师生返校活动,只能假座在文化宫会场……大朴树呀大朴树,你失去了一只胳膊,好似失去了我们老三届学生,当年我们被迫中断了学业,但你的学生们仍参加各类学习,或高考,或自学,涌现出各项各业的优秀人才,举不胜举,大家顽强地拚博着,历经磨难,真如你虽断枝,照样老树发新枝!
可是,大朴树你知道吗?部分老师因年老已驾鹤西去,音容笑貌仍留在同学们心中;也有部分同学离开了大家,这些师生又欢聚在天堂了。虽然一初中学生是优秀的,但改革的浪潮,淘汰了许多企业,也打翻了许多人 ,只能下岗了……幸亏熬到了退休,每月都有退休金,只是金额上的差异。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现在都是七十左右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大家对母校都有一种情怀、一点遗憾,尤如女儿找不到娘家……文革前往届的学长们都健在,及海外游子们,对母校的消失也很婉惜,还有69届以后的学弟学妹们,今后到哪里去找到母校的遗址呢,那么请到文化宫广场去寻觅吧。
母校,一初中,我们永远爱在心中,大朴树,我们常来看你!
注:据知情人反映,1997年学校搬迁中,那棵银杏树已被倒伐了。
202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