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科技,厘清隐私权
柏文学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以大数据领跑全国的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绿码、红码、黄码”动态管理一目了然,立即在全国推广,还出现了市码、省码,长三角更是一码通行包邮区,给管控方和老百姓都提供了极大便利,体现了大数据的魅力。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健康码”会不会泄露行动轨迹,侵犯个人隐私。
健康码好处多多。一次线上申报,可多次多处使用,使用者能节省重复填写表格的大量时间;作为电子凭证,既能节约纸材印刷传递等成本,也比纸质出入证平时更容易保管、过关卡时更容易识别,且减少检查过程的传染风险;健康码数据便于监管部门实时管理,提高联防联控效率;便于用人单位掌握员工健康信息,采取更精准的联防联控措施。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健康码涉及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位置、行程、健康等隐私信息,若被泄露或被滥用,会带来人身及财产安全隐患。面对利弊,如何权衡呢?
拥抱新科技。从旧石器、新石器、铁器、电器,到互联网、大数据,乃至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不有利弊两面性。不断诞生的新工具,总是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最强大的动力,人类社会总是在兴利除弊中驾驭新工具的征途上不断发展进步。就说一把刀吧,我小时候学习使用菜刀、镰刀劳动时,手不知被划破过多少次,但从没想过还该不该继续使用刀,而是继续学习如何安全使用刀。健康码的信息安全问题,需要行政部门依据中央网信办《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惩戒机制,增加投诉、检举渠道;需要相关平台提高法律意识和科技水平,加大力度保护公民信息,从源头杜绝个人信息泄露。
厘清隐私权。隐私和隐私权是两个概念。隐私是指自然人不愿向他人公开或不便他人知道的个体生活信息。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自然人并非对其隐私都拥有隐私权,界线在哪里呢?在于是否涉及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隐私才享有隐私权。譬如,是否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是否是不能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是否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是否来自疫区,最近有否疫区旅居史,都可作为隐私,但都不具备隐私权,因为这涉及到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换言之,涉及他人利益或公共安全的个人隐私权,必须依法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