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推销自己仁政主张,可是到处碰壁,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更别说重用他和他的学生了。孔子周游列国14年时间,可谓吃尽千辛万苦,经常“惶惶如丧家之犬”。
他和弟子们经历过大的险境共有四次:第一次是离开卫国去陈国的途中经过匡地,因为孔子长得有点像鲁国的大夫阳虎,而阳虎过去曾带领军队在匡地暴虐百姓,于是匡地百姓和军队把孔子他们包围起来,关了五天时间才放出来;第二次是孔子经过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因孔子曾经批评过自己而想杀了他们,指使人把大树砍掉,孔子被迫离开;第三次是离开陈国去卫国经过蒲地,被蒲地反孔势力包围,在和蒲人订立不去卫国协议之后得以解围;第四次是陈国、蔡国害怕孔子聘楚,在陈蔡之间把孔子师徒围困起来,时间长达7天之久。
面对这些突发的大的险境,孔子均能够处变不惊,一次次化险为夷。孔子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孔子能够明辨是非,相信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当孔子一行在匡地被围时,孔子坦然地对弟子们说:“周文王没有了,文王的礼乐之道不是留在这里吗?老天爷并不想丧灭我,匡地人能把我怎么样呢?”面对送司马桓魋的威胁,孔子说:“我宣传的道德符合天意,桓魋他能拿我怎么样呢?”被围陈蔡之间,子路发牢骚地对孔子说:“当君子的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穷困的时候不改变信仰,如果小人穷困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其次是孔子能够镇定自如,以自身的淡定来稳定军心。孔子畏于匡时,弟子们很着急,孔子却与子路弹剑而歌,歌罢三曲,匡人见孔子一行没有加害他们的举动,也就解围而去。孔子等人被围困在陈蔡之间荒野之中动弹不得,几天后他们的粮食就断绝了,随从的弟子们一个个都饿病了,很多人站都站不起来了,孔子这时候却依然在讲课、弹琴和唱歌,这需要何等的自信啊。
第三是孔子善于做思想工作,通过抓住骨干带动团队整体。困于陈蔡之间是孔子遇到的最严峻的一次厄运,一连七天没有粮食吃,更为可怕的是军心涣散。孔子看到这一情况,及时找了学生中三个主要骨干谈心谈话。先找子路,耐心地回答了子路提出的是不是我们没有让他们知晓我们的本意而不放行的问题;接着找子贡,批评他所说的因为道理太宏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容忍的错误观点;最后找颜渊,赞扬他别人不容何损于我我自努力推广实行就是了的言论。
第四是孔子能够机智应对,根据现场情况权变处理问题。孔子在蒲地遭到围困,他的弟子公良儒准备与敌人拼斗,对方害怕,提出只要孔子与他们盟誓不去卫国,他们就放了孔子一行,孔子当即答应。可以孔子一出东门立即就去卫国,子贡问曰他:“立德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这个盟誓是威逼下订的,神也不会遵从。”在宋国遭到桓魋围攻时,孔子虽然气定神闲,但他清楚知道必须赶快离开,于是就“微服过宋”,穿着便衣离开了宋国。在陈蔡之间被围困,他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派子贡去楚国求救,楚昭王派出军队去迎接孔子,孔子一行才摆脱了陈蔡之围。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甚至大的险境,关键是如何应对,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当然,孔子处变不惊的能力并不是一天练就的,这与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和丰富的经历有关,我们学习他就是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修身,这样才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才能不至于到了重要关头就乱了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