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石前遐想》 文/岳建
欢快的锣鼓声,把我从看车窗外田园风光的视线拉回,金坛区指前镇东浦村到了,乡亲们用隆重传统的方式,欢迎知青们回来。
一年前竖立的知青石,横卧在广场边,仿佛是当年慈祥的老队长、老支书,招呼着知青们:回来啦,孩子们,我们想念你们……快屋里坐。
原市一中插队知青和知青协会的知青们,纷纷在知青石前合影留念,并立成两排,在两位老师手风琴伴奏下,演唱了《知青朋友》《我和我的祖国》几首歌曲。“大家快进村,马上开饭了。”原老支书招呼着大家。
知青们边走边谈,漫步走向村中,我举起相机,对着大家,怎么镜头中是一群收工的知青,戴着草帽,挽着裤腿,或挑着粪桶,或扛着锄头钉钯,和社员们嘻嘻哈哈交谈着……
是啊,当年的知青又回到第二故乡了,在这里我们艰难地度过了那个年代,把城里小子锐变成新农民的地方,那一块块熟悉的田野,我们耕耘过、收获过,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是啊,我们曾为了接受再教育、为了生存,在这片热土上,开河挖沟,种麦插秧,顶酷暑,迎严寒,学会了农活,懂得了生活。
是啊,当年正是我们青春发育期,肚子却吃不饱,李大妈一个红薯,王大娘一块南瓜饼,给我们充饥,胜于现在的“肯德基与汉堡”,那情景怎么能忘呢?乡亲们,我们也常常想念你们,虽然我们并不遥远,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返城后又是如何生活的吗?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却没有婚房,哪来的“爱巢”?迫于大批知青住房的压力,各单位创新了“劈户”,即一室住两户,一住就是十年,发句牢骚话,不如你们的柴草屋面积大。虽然有了工作,收入却参差不齐,温饱解决了,小孩读书,支出多了,正当上有老下有小,其乐融融时,改革的浪潮把我们打翻,企业倒闭了,我们“光荣”下岗了,要知道城里人大蒜香葱都要买的,到处都是柏油水泥地。
到农村去,和乡亲们再种田,说什么?两鬓斑白,背已驼,是田种你?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们,面对困难压不垮,去干没人干的活,只要有收入,只要能养家糊口,总算熬到了退休,开始吃“皇粮”了。
乡亲们,当年风风雨雨我们一起走过,多么想为第二故乡作点贡献呀,知青们都有感恩心,可是囊中……看,樊建平知青正大步走来,这位当年辛勤干了一年,他称口粮却是超支户。现在已是金属材料公司的劳资科长,手中有招工指标,怎么能忘记曾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呢?先后招工数百余名,让他们进城务工,学习技术,提高收入,拓宽视野。更是盘活了指前镇一家小型轧钢厂,建立了协作关系,帮助该?增添设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安全和质量意识,直至从原材料入库、储运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并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考核,使工厂进入了良性运作,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樊大哥不辞辛劳长期奔波于常州金坛之间,这就是报答,这就是感恩,这就是知青的情怀!因为我们深知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插队回乡知青与赴农场的知青,是有差异的,农场知青吃饭不成问题,有食堂,每月有生活费发放;而插兄却没人煮饭,一个小组如留一人煮饭,那么其他三人挣工分要均摊,留个劳动力烧饭,生产队是不允许的,社员家有老人煮饭的,饭没熟,下田的钟声又敲响了,总不能常吃夹生饭,天无绝人之路,有人想了个良策,把暖水壶灌点开水,把米淘后倒进去,回来成了干粥烂饭,如此这番解决温饱再说。超支是常事,大家没有零化钱,还要无奈向家里伸手,反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大家请坐吧…”亲切的招呼,把我思绪打断,十桌知青依次入座,老支书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地道的新鲜的家乡菜肴,都是樊大哥精心安排的,大家举杯互祝身体健康,在此插队的知青们,又到对面乡亲们桌上去敬酒,去致谢……东浦村曾经连公路都没有,到金坛城有三十华里,或乘轮船,或乘船再转乘车,半天过去了。如今村前的柏油路直通溧阳,村上都是新房子,还是个示范村,新农村新气象呀。
再见了,东浦村,再见了,乡亲们,再见了,知青石!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常见,但不能忘却这块热土,乘腿脚方便常来走走。
此文献给在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过锻炼,现正在慢慢老去的知青们。
201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