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集,其本身就是谈话记录,就是怎样说话的经典教材。通过阅读《论语》,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孔子及其弟子的讲话艺术,从而提高我们自己的讲话水平。不仅如此,在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中,有很多直接涉及到怎样讲话的内容,读来更令我们受益匪浅。
孔子在《论语》的开篇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在《论语•阳货》中再次出现过,这充分说明孔子是非常反对花言巧语的,这一思想贯穿《论语》始终。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冉雍是孔子比较欣赏的学生之一,孔子说他“可使南面”。有一天一个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口才不行。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厌恶。孔子在谈到交朋友时曾讲过“三益三损”,其中“三损”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辟就是奉迎谄媚,善柔就是阳奉阴违,便佞就是甜言蜜语,都是巧言令色的不同表现。
孔子主张“言忠信”。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他的学生子张非常欣赏这句话,把它写在腰带上,不时加以温习。孔子对学生有诸多要求,“言忠信”是最基本的一条。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门在外要恭敬,开口讲话要谨慎诚信,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知识。他老人家提出的著名的“君子九思”中,其中有一条就是“言思忠”。
孔子多次强调人要谨言慎言。他的学生司马牛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孔子说所谓仁者,就是说话迟缓谨慎。司马牛说:“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司马牛不理解,说话迟缓谨慎就能叫仁吗?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说话能不迟缓谨慎吗?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多次要求弟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决、朴实、慎于言辞,有这四种美德的人就接近于仁了。
孔子十分讨厌言过其实者,主张先行后言。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将要说的话先实行起来,然后再说出来。他老人家还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应该把说得多做得少当这一件耻辱的事。他还说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要是说话大言不惭,那么实践起来就很难了。孔子反对那些整天坐而论道的人,在《论语•卫灵公》中他批评这些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在孔子的影响下,“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他的大弟子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后,没有亲自去实践,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十分注意择人择言。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才可以与他们说一些高深的话,而中等以下才智的人则不可以说高深的道理。《论语•乡党》中记述,孔子在本乡显得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但他在宗庙和朝廷上却善于言辞,只是说的比较谨慎而已。在上朝时,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国君在的时候,说话恭敬而不安,但仪态适中。对于弟子问的同样问题,孔子从来不会千篇一律地回答,而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答案。
孔子对讲话时机也是十分注重。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你可以和他谈话却不和他谈,你就会失去这个朋友;不可以和他谈话却和他谈,你就是浪费了言语。聪明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浪费言语。他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了“君子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你发言的时候你就贸然发言,就是急躁;该你发言的时候你却不发言,就是隐瞒;不看人家脸色发言,就是目盲。
讲话是一门学问。一个人讲话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这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内在涵养所决定的。但学习一些讲话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讲话水平。在这方面,孔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