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些人一样,我学会了从微信中进入城市服务,每天随时都能查到疫情实时播报。数字很详尽: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治愈出院和死亡病例。惊叹于大数据库功能如此强大,足不出户,就能知道自己所在省,所在城市的所有变化。虽说自己一向对数字不是很敏感,可我有一颗悲悯之心,面对冰冷的数字,会忍不住悲伤、难过、一阵阵揪心。另一方面,我又深深地知道,我的这种情绪,对自己的身体是有害无益。我曾私下安慰自己:这是灾难,不是随人的意志而转变的,我人轻言微,服从命令,安心宅家,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不给国家添乱就行。拜托不要忧国忧民,杞人忧天好不好!
安抚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这时,吟诵协会微信群里,蒋敏老师创作了一道小诗《今晚不能回家》。广播电台主持人文涛,用他那低沉浑厚,富有磁性的声音,第一时间把小诗声情并茂朗诵出来。我是在一个阴天的午后,不经意听到文涛老师深情演绎。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他,节奏把握到位,抑扬顿挫,起伏有序,直抵心灵深处。这段音屏,传递到群里,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振奋。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朗诵爱好者,各显神通,纷纷抽空,不同的个体,涌出20多个不同版本。反正有的是时间,就逐一听过去。女生的柔弱温婉,如泣如诉;男人的坚毅刚强,掷地有声;小会员的天籁之音,纯洁干净;从心所欲的资深会员,超然坦荡……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吟诵群此后就更热闹了。秘书长戴文静适时推荐,中庸大道所作的《留你在半路》值得欣赏。这是一个逝去武汉女人的自白,只听到一节,我就忍不住泪崩。主人公充满了对生活的不舍与眷恋,可诗的最后部分,又理性地劝告家人,要先隔离,要挺住,老人小孩,全指望着武汉的爷们呢。协会副会长秦坚毅的一首《武汉不哭》,用声音传递抗疫的激情,为抗疫战役加油助力。“战疫情我们在行动”朗诵专题,在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迅速推广。
思想性固然是一个标准,吟诵群的各位大咖,关心地还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关心冠状病毒的冠,到底读第几声。有人立马指出,好多媒体把“冠”念成去声。冠用作动词时,念去声。可冠状病毒,从字面理解为像冠一样,明显是名词,应维持阴平。同样,“衣”作名词时“衣服”时,念平声,作为动词表穿衣时,念去声。
群里还时时关注与朗诵相关的演出。2月8日晚,有人提醒:元宵节特别晚会开始了。大家边看节目,边现场点评。台下没有观众的演出,外行看不出热闹,可内行却看出了道道,开口就是:个别朗诵者的表现有失水准。舞台朗诵,对诵者有一定要求,诵者音域至少要有两个八度,否则作品很难表现到位。无论诵者体会多么深刻,都没有用,作品最终是要通过声音体现出来的。有人提出:某某高音上不去,其实是在硬撑。某女演员,音域窄而且没有底气,台词一出口就听得出。还有人说,武汉分分秒秒在煎熬,大腕们盛装出席如庆贺,有些不妥。更为专业的还有:舞台上的弱声,也要处理得能触动最后一排观众的心。
大家平时都忙,不一定会有这么集中的时间,这么多人同时关注一件事情。每天爬楼学习,细品作品,我的忧郁和悲伤神奇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