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龙城静悄悄……
1月22日是农历小小年夜,这一天,仍然是阴霾笼罩,天空不时飘着沥沥小雨。上午10时许,老伴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她87岁的老父亲吃过早饭后有呕吐不适,想去市中医院住院治疗。考虑到我老丈人的慢性病主要是肺病和脑梗,我即把中医院肺病科梅医生的电话告知老伴,叫她与医生直接联系。过了片刻后,老伴说联系好了,明天23日下午刚好有病人出院,医生就叫我们明天下午去医院。
其实,我的老丈人是中医院住院部的“老住户”了,从去年5月中旬开始,他已数次到市中医院住院,像打“游击战”似的,在肺病科、心血管科、脑病科三个科室进进岀出,轮流住院已达七、八次了,每次都要半个月左右。
到了小年夜,我在机关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就赶到位于武进大桥畔的中凉一村老丈人家,与老伴一起整理丈人住院所需的物品和老伴的替换衣服。我的老伴是罕见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丈人家就老伴这一个小孩。而老丈人又只要女儿陪护,不要外人服侍。又因老丈人股骨头受损,不能行走,只得卧床。所以,每次住院都是我老伴日夜陪侍,十分辛苦。病友家属都啧啧称赞我老伴是孝女。我呢,就成了日常所需物品釆购的“后勤部长”。半年多来,不管暑寒,我基本上每天要去医院或丈人家一趟。
本来老丈人住院,治病有医生,服侍有女儿,购物有女婿,安排得应该算是很妥当了。谁知遇到过年,中医院南门对面麻巷内的银丝面馆和小超市都闭门休假了,再加上突发的疫情日益严重,本来还可间隔些日子去饭店买些菜肴和点心换换口味,去小超市购买一些日用品,如今吃饭只得全部依赖医院食堂了。而且,防控疫情肯定是“持久战”,不知这些饭店、商店何时才能恢复开市。
就这样捱过了四天,年初二老伴发微信向我告急:带去的鸡蛋仅存3枚了。“非必须,不外出”,这是防控疫情的最佳方法。什么样的情况属于“必须”呢?年初三中午,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中医院一趟,送点鸡蛋和家中现有的馒头、粽子等东西去。当然,我也不会忽视安全问题的。我考虑好了:就骑电动车去,去超市买好鸡蛋,然后直接送到中医院23楼病房。一路上戴好口罩,戴好头盔,不直接接触到外人,应该安全的!
中午11点半,我认真“装扮”一番,“全副武装”地出发了。我家住在新北区,到市中医院要经过晋陵路、局前街、和平北路,一路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因疫情造成的“空城”感觉,体验到了异常冷清的静谧氛围。但感觉也并非似想象中的那样恐怖。
2020年1月28日
宽阔的大道上,行人廖廖。十字路口,有几辆汽车
在等待绿灯通行。
市一院门口停放着许多电动车,看病还是“必须”的。
市中医院门口,平时人行道上停满了电动车。
住院部大厅亮着灯,照常办理出入院手续。
电梯门口,保安在认真把守,进电梯必须戴口罩。
1月26日起,餐饮企业暂停(或部分暂停)对外营业。
本来我家兄弟姐妹从年初一到年初四每家轮流作东
聚餐,如今全部取消了。大年夜我告知印像大饭店
老板娘取消预定包厢,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常州糕团店照常营业,方便市民购买点心和卤菜。
一些饭店把节前储备的食材放在店门口打包零售
灯光迷离的咖啡馆里,仍有小情侣在绵绵絮语。
小超市照常营业
明都超市仍有不少顾客在购物。物品供应正常。
我进去买了些鸡蛋、山芋和白萝卜。
百年老店“瑞和泰”里顾客也不少
市中心商店门口停放着很多电动车
几位年轻人在选购新鞋,可能年前工作忙无暇购物。
大型商场内难觅顾客身影,内设的奶茶店里倒
有顾客在品尝醇香沁人的奶茶。
绚丽多彩的橱窗外,几个女孩漫不经心地行走着。
药店照常营业
28日午后,我在河海人民大药房先排队取到2个号,
到3点钟又去排队,用我和老伴俩人的身份证买
到6只医用口罩,每只2.2元。
保洁员不畏寒冷,节日坚守岗位,精神可嘉。
大街上,还是有不少车辆来往。
“化龙巷”的“九劝”防控疫情大型广告很接地气
防控措施持续出台:春节假期延长,饭店、
商店延迟开市,企业延迟开工……
中小学延迟开学时间
防控疫情基本常识广告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住宅小区实行封闭防疫后,外卖数量多了,
外卖小哥更辛苦了。
防控疫情的最好办法,还是宅在家里,
无必须,不出门!
一切终会过去,静候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