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塌陷频繁 常州有何举措?
路面塌陷,公交掉坑;一刻惊魂,悲剧已成。试想,假如日常走在大路上都要时刻提心吊胆,幸福感、安全感从何而来?
据媒体报道,1月13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红十字医院一公交车站前突然出现大面积路面塌陷,一辆等候乘客上车的公交车掉入15米深的坑中,并发生爆炸,造成多人伤亡。这样的不幸会发生在西宁,那么又是否会发生在我们身边?肯定会。什么时候发生?不知道。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内,全国共发生地面塌陷1294起,平均每天发生0.71起,几乎到了每天一起的地步。其中,2014年全国全年共发生地面塌陷302起,2015年278起,2016年221起,2017年371起,2018年122起。
频发的路面塌陷背后的原因,每一起灾难都是特殊的,而同类灾难之间,多半也会有着类似的诱发逻辑。梳理过往“路面塌陷”案例的调查结论,依据专家分析无非有三类:一为地质结构的问题,在壤松软,容易造成路面塌陷;二为外力扰动,一般有地铁的城市,基本上都会造成道路塌陷;三为管线的次生灾害,例如排水或者供水管道泄漏,逐渐冲刷土壤,形成空洞,也会造成塌陷。专家结合此前发生的多起路面塌陷事故原因,又以“水管爆裂致地面塌陷”为“重中之重”。事实上,就算在纯自然状态下,“塌陷”也是常见的地质现象。而在城市语境下,人类活动对空间、水土的巨大改造,更是放大了这种风险。
地陷对我来说,无所谓,80岁的人不怕死,或许陷进去了还能赔上一笔钱。可是自然灾害是不分对象的,说不定是你我他,谁摊上都是倒霉事。可是地下的东西不比地上,复杂性和可变性都很大,这意味着会有太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使得充分的认知和精准的掌控,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以“地下管网为例”,不同年代、不同功能、不同工艺标准的管道交错并存。很多时候,哪处水管损耗变形、爆裂渗漏,实则是很难被及时掌握的,长此以往,很容易诱发“地陷”。
大多数人对城市地下的世界一无所知,塌陷发生时普通人几乎没有抵抗力,自救、救人的能力也很有限,更不要说肉眼观察危险、躲避危险。这也令事件的核心问题更加明晰——路面安全已经全权交付给相关责任部门,只能仰仗他们发现危险在前、消除隐患在前。有关部门该把路面塌陷防治视为保护人民群众公共安全的大事去统筹谋划。
一、认真落实2018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可见,一座美好城市是离不开安全的生活环境的。不管是综合管廊还是所谓海绵城市,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个地下空间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大数据面前让城市变得更加“透明”。要始终相信,防范道路塌陷同样是在守护一座美好城市的良心。
二、职能部门进行定期、常规性地巡查,对重点地区、重点道路,尤其对地铁沿线、供排水管线走向的道路进行重点探测和检测,做好综合性灾害预防措施,也就是超前的防范保证系统和适时的应急报警系统,特别要注意供排水管线四周与地基要设定防护层,严防管道泄漏后直接冲刷地下土壤,进而导致地下空洞扩大,引发严重的后果。
三、城市管理部门要把路面塌陷防治视为保护人民群众公共安全的大事去统筹谋划。一个城市虽然只有小的危险警告,但是道路安全就到了全面检测、全面预防的紧急时刻,否则造成的危害后果无法估量。前期道路施工、验收固然重要,但日常维护、监测也要步步尽责,才能实现事前预防,让群众感受到安全防线在层层织密。
四、城市路面塌陷的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但并非不可预防。以科学防控手段,严密隔绝事故隐患,可最大限度地预防类似灾害性事件的频频发生,让市民群众出行不再提心吊胆。2014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17起,2015年452起,2016年676起,2017年1642起,2018年496起。
五、我市地铁1号线已经运行,2号线正在施工,其他线也在准备之中,这就增加了地陷的可能性,为了防患于未然,建议成立专门机构,预防地隐等类似地质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