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东方神眼”的名号时,我觉得有点夸张。但是,当这位80多岁的老人接诊患者时说的第一句话,我就心服口服了。全程陪同他接诊了14名患者,收获良多。
1月4日上午,原本是周末该休息的日子。虽然开年第一天就立下愿望,把今年的公休休掉,周末不加班,但是因为工作需要,该加的班还是要加的。
一早来到医院就等候大专家来院会诊。我的任务就是拍照留资料,又是按理说我只要抓拍几张照片就可以离开,可是,当张教授开始接诊患者的时候,我被他第一句话就折服了,甘愿留下来,等候他把所有预约的病人接诊完。
不谈他是如何读片寻找病魔的蛛丝马迹,就说他是如何与患者交流的,这一点足以让我学习一辈子了。以下是几个与患者交流过程。
第一个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穿着朴素,在儿子的陪伴下从江阴赶来。张教授仔细看了她的影像资料后,诊断已经明确,是一个早期癌症,需要手术干预。他开口先喊了一句“老妈妈,您平时咳嗽吗?”患者反应有点慢,他耐心等她回复,然后一问一答,缓缓地告诉她肺上的结节是一个坏东西,要把她切掉。这个过程,他不仅照顾患者的情绪还观察其儿子的反应,试探他们能接受的程度,然后将问题的严峻性告知了患者。
14名慕名前来就诊者,其中有两个去上海找他,没能挂上号,见面第一句就跟张教授说“你的号太难挂了!”他开玩笑的说,你不是已经挂到了吗?他对每个就诊者的称呼各不相同,年长的叫某某老,或者某老师,年轻的则称呼小王或者小李,有的也会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当然不是连名带姓的称呼,而解释病情也是各不相同,同样是肺结节,他会根据对方的职业特点、学历等进行比喻。如,一对洁具卖场的兄妹因发现肺部结节前来就诊,他就比喻肺部结节是水管里的脏东西,用了几十年总会有的水垢等异物,肺与外界通的,呼吸空气也会有异物留在肺里,只要定期复查,不增大、增密、增实就随他去,不会影响生活;又如现场诊断为早早癌的患者,当得知她的心愿是想去西班牙旅游的时候,他就跟她说,完全可以啊,先去旅游回来,5月小长假开个刀,休息几天还可以去夏威夷玩一圈,我建议你先去夏威夷,交流过程中,还用地道的英文和她对话。这个时候,站在他身后学习的同事越来越多,他们脸上也是一个大写的“服”字;又如,一个60多岁的患者,年轻的时候可能有过肺结核,近来有点胸闷,他就比喻气球没有弹性了,装不了那么多气体了,所以会胸闷等等;14个患者,14种交流方式,每个都不同,这个时候,我特别遗憾的是,没有带上录音笔,把他每句话都录下来,当然,这个是对老先生的不尊重,还是用心去体会他的为人方式吧。
老先生接诊完所有的患者后,发现身后围着一群年轻的医护人员,他笑了笑说,如果大家愿意等我休息片刻后,我愿意跟大家分享刚才读片的感受。当然,这个决定是大家的心声。无奈老先生从上海赶来后,连一口热水都没有来得及喝就开始接诊患者,这个时候是该让老先生休息一下了。果然,在老先生简单进食休息不到十分钟后,他就开始在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开始传授经验,医院很多年轻的医生放弃休息从家里赶来听课,我似乎看到了若干年后的大咖们在各自岗位上,像张国桢教授一样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服务。
张教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宽厚包容、简单朴实。。。。。我觉得我已经词穷,却仍没有把他所有的风范描绘出来,有一种大家风范只可意会,但是他仁慈之心能温暖身边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