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路总得他们自己走
相信很多中小学生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烦心事:一大早顶风挨饿地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喘息甫定,就接到孩子的求助电话或被老师在家长群里@了:某物落在家里速送到校,否则……大多数父母生怕耽误孩子学习或担心孩子给老师留下不良印象,往往快速反应立马照办,这一通鸡飞狗跳啊让不少家长很郁闷:为啥自家的孩子这么不省心?是呀,“为母则强”的道理确实不假,但“父母越是无所不能,孩子就越无能”也是普遍经验。也许很多人都被大眼睛女孩和冰花男孩的励志故事感动过,然而很少人会反思正是自己习惯性的包办代替造就了自个儿家里那个似乎总是长不大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长不大?这里的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父母没有给孩子的成长“留白”,经常无意识地以爱之名侵占孩子的成长空间 ,使他们形成依赖而缺乏自主性,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形成了“强势父母低能娃”的现象。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家庭教育越早让孩子离开你就越成功,孩子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长大的。而长大成人的标志,就是学会做一个敢于自我负责的人。
叶圣陶曾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冰心也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很多父母干过拔苗助长护苗快长的事儿,却不明白“墩苗”的道理。有智慧的农民面对刚出苗的农作物,不是急于施肥、灌溉,而是先将幼苗周围的土压实,目的是抑制幼苗茎叶生长,逼着幼苗把根须扎向更深的地里,获得更多的养分,以耐得住旱涝、扛得住风雨。反之,若不把幼苗“墩”结实,过快的长势会使根扎不深、秆长不壮,经不起风雨考验。
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世上处处行路难,更何况今天的孩子终将要走上他们父母没有走过的路。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父母们可以为孩子们引路领路或者蹚路铺路,但终究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责任感产生的源泉是让孩子实际去从事和承担某项任务。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再吃自己吃过的苦,却不知“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语)孩子们现在吃的苦,终将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所谓成长,就是得逼着自己一个人,踉踉跄跄地受伤,跌跌撞撞地坚强。只有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成为生活的掌控者。爱到极致是放手 ,就让孩子们肩扛责任怀揣爱独自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