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翠苑》优秀作品回顾。阿木小说:观音河

冯光辉 最后编辑于 2019-09-23 14:59:00
6438 2 3

观音河



 王先生又病了。这次病得很重。这一点,包得胜看得出。

包得胜原是王先生的勤务兵,后又成为副官,现在是总管兼仆人。他本是个流浪儿,40年前,王先生收留了他。王先生对他很好,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他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是王先生拿出来的。他对王先生一直忠心耿耿,很能捉摸王先生的心思。王先生只要打一个手势,甚至有点表情,包得胜便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自己该怎么去办。

王先生单名一个斌字,原名阿水,70多岁。人很瘦,瘦得腮帮子只剩一层皮。他多病,这是老年人常有的事。病重时,口中便喃喃地呼唤:“观音河,观音河……”台湾的许多名医都给他治过病,都治不好。他不吃西药,也不打针,更不住院。他只吃中药,而且煎药水一定要用观音河中的水。

观音河就在王先生家的门前。

王先生的家在小村。

小村的气候景物,酷似苏南农村。春天,村中桃花盛开,红云朵朵。夏天,田野一片碧绿,绿浪滚翻。深秋季节,满地金黄,谷香扑鼻。隆冬下雪,天地相连,一片洁白。交通也方便。坐上汽车,几十分钟即可到达台北。

王先生的脾气有点古怪,他在台北有一幢舒适的小洋楼,但他喜欢小村的情调。包得胜给他在小村买了一幢平屋、一个院、一块地。

平屋共3间,砖木结构、尖顶、青砖地、老式门窗,东西两间是卧室,中间一间一隔二,前半间是客堂室,后半间作厨房。从样式推断,平屋大约是清末的建筑物,原屋主把它当做堆杂物的仓库,包得胜出两倍于造价的高价买下了它。屋前有个院,院很小,院墙是砖砌的。

小院易主后,包得胜雇来工匠,拆去砖墙,另砌土墙。土墙的材料是土块,土块长方形,重约10余斤,制作虽不需本钱,却很费时。小村没砌土墙的习惯,工匠们也未见过土墙,不知如何下手。在包得胜的指导下,砌了8次,倒了7次。一拆一砌,代价几乎和买屋钱相等。

包得胜买地,不种庄稼,不种花,而是挖河。小村上的劳动力,都被包得胜雇来挖这条观音河。从1977919日(这天是王先生的生日)破土,直到1984年春才竣工。他出的雇金不低。7年中,小村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沾了不少光。实际上,河的工程量并不大,有一年时间就足够了。问题是包得胜要挖的这条观音河,没有图纸,没准数,一会儿这儿重挖,一会儿那儿填土。单是河上小石桥的位置,就移动了3次。

吃过早饭,王先生拄着拐杖来河边散步,包得胜挟着张折椅跟在后面。王先生累了,包得胜便打开折椅,王先生坐在椅子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不言,不语,呆呆地看着观音河水。

午休后,王先生仍来河边散步,仍旧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不言,不语,仍旧呆呆地看着观音河水。

一天两次,只要不下雨、不下雪,王先生是一定要来河边的。

他在回忆一条难忘的小河。

这条河不深,形状狭长,曲曲弯弯,很不规则,总长约200多公尺。河上有座小石桥,石桥没有栏杆,桥面由3条长青石铺成。过桥有座观音堂,观音堂是座三间二进的建筑。第一进里原有几尊小菩萨,改成小学后,小菩萨搬到第二进里和观音娘娘做伴了。王先生幼时,在这所小学读的书。

全校仅一个教室,教室不大,两间屋(另一间屋是教师的办公室兼卧室)。一二三四,4个年级的30多名学生挤在一起。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小的五六岁,大的十五六岁。上课方式也颇有趣:上午4节课,下午唱歌练字。老师就一个,姓杨,年纪很大了。他的烟瘾很大,不管上课下课,白铜水烟壶是绝不离手的。杨老师在清末拎过考篮,文曲星不光顾他,屡试不中,坐馆教私塾。民国建立,兴办学校,杨老师便来这儿任教。杨老师的国文很好,肚里有很多故事。比如他讲一个“忠”字,便会引出比干丞相、岳鹏举、文天祥这类历史故事,学生们最爱听他讲国文。他一讲国文就忘了下课,直到学生们被尿涨得实在吃不消了,纷纷举手上茅厕,他才恋恋不舍地说:“下课吧,下课吧。”杨先生的算学功底不怎么样,加减乘除倒是懂的,小九九他也背得出,加减乘除混在一起运算就麻烦了,算三次三个得数。故而他出的算式题,“+-×÷”4个符号是绝不会在同一个题内的。他写得一手好字,还会画画,拿手好戏是画墨竹。一支很大的笔,刷刷几笔,竹竿出来了,添上几片竹叶,远看蛮像。春节前,村里人都来央他写字画竹,杨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墨迹,有求必应,当场交货。润笔费也便宜——一副对联两只鸡蛋,一幅墨竹一升米。杨老师伤脑筋是他不会唱歌,而音乐课又是必修课,县教育局每学期都要派督学下乡检查的。故而音乐课只得以唱山歌为主,学生们互教互学——唱得好的教唱得差的,会唱的教不会唱的。山歌的曲调就一种,很像滩簧戏中的紫竹调,歌词自编。因为没有乐器配音,唱起来很自由,可长可短,还允许走调。练毛笔字是杨老师最看重的科目,每个学生除备笔墨外,还准备一块六面磨得光光的、浸过水的青砖。每一个字,学生蘸水在青砖上练10遍,杨老师满意后,才准蘸墨写在毛边纸上。如果一个字练10遍仍写不好,是要执行校规的,被罚学生趴在长凳上,杨老师手执戒方,神态威严,边打边数:“一,二,三,四……”

王阿水的字写不好,他的屁股经常挨戒方的教训。冬天尚好,戒方隔着棉裤落在屁股上,除扬起一股灰尘外,一点儿不痛。春秋单衣薄裳,挨戒方的滋味受不了。挨了几次戒方,王阿水想出了一个妙策——临刑前,提出上茅厕,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棉絮贴在衬裤里。受刑时,装得痛不可忍,求饶声不绝,杨老师一直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每想起这段往事,王先生干瘦的脸上会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下了课,学生是不准出校门的,但允许到小天井里去玩,也可以偷偷地溜到第二进里去玩。

第二进里除了观音娘娘和小菩萨外,厢房里住着一位带发修行的老尼姑。老尼姑有男人,姓江,是个厨子,也住在厢房里。村里有红白喜事,江厨子便挑着一担碗碟去烧菜。烧素席,也烧荤席。第二天,厨子把带回的剩菜回锅,拿出剩酒,端坐在观音娘娘金身前,老夫妻边吃边喝。

老尼姑很健谈。王阿水最喜欢听她讲有关观音娘娘的传说——娘娘是大脚,不穿鞋,天天要洗脚;堂前那条河,是娘娘施仙法挖成的,故名观音河;娘娘每天晚上到观音河里洗脚;观音河的水是仙水……村里人煎药,是板定要到观音河取仙水的。也有请不起郎中买不起药的病家,便直接喝观音河里的仙水。喝了仙水,有的病好了,也有的病仍不好。病好的,心诚;病不好的,心不诚。老尼姑生病,从不喝仙水。江厨子的腿上有病,也不喝仙水。发病时,厨子的双腿肿得粗粗的,皮色通红锃亮。老尼姑关照14岁以下的男学生,把尿尿在一只瓦罐里。瓦罐满了,厨子双腿浸在瓦罐里。几次一浸,红肿便退了。

此事,王先生曾向台北一位名医请教过。名医说:人尿对某种皮肤确有疗效。

下午放学很早。

出校门,观音河便是学生们的乐园了:春天钓雌虎,夏天戏水,秋天翻菱盘,冬天玩冰。

雌虎是一种鱼,头大身小,鱼身黑灰两色,很像乌鱼,个儿不大,一般的仅一两多重,3两以上的雌虎很罕见。雌虎食性很杂,喜在洞中生活。观音河的小石桥墩上满是石缝,雌虎藏在石缝里,头朝外,尾在里。虫虾鱼苗进石缝,大多成了雌虎的美食。钓雌虎的方法很简单,缝衣针在灯上加热后,弯成钩状,系上鞋底线,钩上套着肥肥的红蚯蚓,用竹梢把钓钩送进石缝。雌虎嘴贪,石缝里只要它在,没有不上钩的。雌虎肉味鲜美,一条雌虎,打一只鸡蛋,浅浅一碗,放在饭锅上一蒸,鱼香、蛋香、饭香混在一起,诱人食欲。

王先生喜食雌虎炖蛋这只菜。

5年前,包得胜特地去香港,托一家和大陆有往来的贸易公司,重金购得一千尾雌虎鱼苗。放养在门前的观音河中。可能是水土不服,河面经常浮起死鱼苗,至今未有捕到一条活雌虎。

夏天,观音河是天然浴场,村里的孩子爱来这儿打水仗、戏水。戏水时,几十个孩子集中在河面窄的一段,排开阵势,同时用手脚拍打水面。鲢鱼受惊,跳出水面,碰巧就落到岸上了。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一个夏季,能撞上两三次就蛮不错了。有了鱼,孩子们找一个瓜棚,分工合作——掏坑、垒灶、拾柴火、架起砂锅。盐水煮鲜鱼,加几支茭白,搁一把青豆子,味道好极了。

包得胜曾请来几位名厨师,烧了几只风味不相同的盐水煮鲜鱼给王先生吃,王先生吃后,说味儿不对。

秋天,观音河上满河菱角。

观音河上的菱角是四角的,分红菱、青菱两种。红菱个大,壳鲜红,味甜。青菱壳青色,个小,味鲜,都是野生的,自生自灭。菱老了,自动脱落,沉入河底,在河泥中度过冬春。到夏天,水温升高,老菱生根发芽,蔓枝生叶,开花结果。菱熟后,女人们坐着木盆,下河采菱,嫩菱生吃,老菱煮了剥壳烧汤吃。孩子们等不得菱熟,赤脚站在河中,翻起一朵朵菱盘,采菱尝鲜。翻菱很危险,不小心滑到河中,被菱枝缠住手脚,凶多吉少。大人们是绝不准孩子翻菱的。也许正因为是危险的事,翻来的小菱味儿特别鲜灵。

包得胜想在门前的观音河中植养四角青红菱,买来了几种菱种。王先生看后:“都不是,那种四角青红菱,只有我家乡有,只有家乡的水才能催它发芽。”

冬天,观音河水浅,西北风一吹,很容易结冰。

滑冰,是王阿水最喜欢的一件事。下河时,带一根粗粗的竹竿,走一步,敲一敲,听听声音。如果声音浑浊,冰层厚,可以滑冰。冰鞋自制——鞋底上洒一点水,迎风一吹,很快就结成一层薄冰。这种土冰鞋,滑起来效果蛮不错。

16岁那年,王先生在广州的一位舅舅来信,叫他去广州读书。初中毕业,王先生进了黄埔军校。戎马南北,王先生一直没有机会回乡。直到19493月,他率部从南京撤退,顺道回故土,在观音河畔的双亲坟前叩了三个头,挥泪而去。

这一别,就是30余年。

30余年哪!

王先生退出军界后,越发思念故土,思念观音河。他几次想过——先去美国或日本,假道香港,返回苏南故里。临行前,他又犹豫了:自己一走了事,儿子呢?儿媳呢?女儿呢?女婿呢?孙男孙女呢?外孙外孙女呢?亲戚呢?朋友呢?当局肯定会采取严厉的报复措施。包得胜出主意——建造一个和故乡一样的环境。王先生的夫人采纳了,花了钱,花了时间,终于在小村建成了这个人造“故乡”。

药煎好了。

包得胜端来药:“师座,观音河的水灵验得很。您喝了药,药到病除。”

王先生摇摇头:“假的。真的观音河水是甜的。那水真甜,不用药,光喝水就能治病。”

包得胜不言语了。他知道老头子的脾气,多说没用。

夜深人静。

王先生摸出一包猪骨灰,对陪夜的包得胜说:“我天年后,把这个埋在小村。我的骨灰,你送回苏南,埋在观音河畔。我已给你办好去香港的手续,当局不会怀疑你。拜托,拜——托——”

包得胜明白了,应允了。

王先生闭上了眼,眼角淌下两滴混浊的泪水。

(选自《翠苑》1985年第2期)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官方小可爱
  • 荷边垂柳
发送

2条评论

  • 岛上老兵故事
    2019-09-26 19:58:14 0回复
    0
  • 很浓郁的生活气息。
    2019-09-24 08:26:00 0回复
    0
  • 357
    积分
  • 20
    博文
  • 86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