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考大学的时候,父亲鼓励我学医,说我心地善良,比较细心,又有耐心,于是我不负期望,考取了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从此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六十年代,我在南京鼓楼医院当实习医生,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病人就诊时对我说:昨天就来排队等待挂号了,在医院门口坐了一夜。接着递上他的病历,我清楚地记得,他前几天在某省级医院心内科某主任给他看的,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历上从症状、体格检查到辅助检查等记载得十分详细。对我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学习好机会,我对照病历上的记录,详详细细地询问了病史,又按部就班地视触叩听重复检查了一遍,心尖部舒张期震颤、心脏叩音界呈梨形、听诊舒张期杂音等等反复查、反复听,足足花了近一个小时,最后还是写下了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诊断,然后将有关注意事项一一进行了交代。病人临走前向我鞠了一躬,讲了一句我这一辈子都会牢记的话:“医生,您看病真仔细,还是你们鼓楼医院的医生好啊!”
从此,我在心底里对自己说:对待病人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八十年代初,我从南京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班毕业,回到家乡常州市中医院工作。
一位谢姓女病人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住院,之前已用西药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我针对她的病情,查阅了有关书籍和医学杂志,决定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并尝试运用了活血化瘀的中药,两个多月后,她的病情开始好转,激素逐步减量,最后停用,出院时各种检查结果都已恢复正常,出院后仍坚持门诊中药巩固治疗。后来,她与正常人一样结了婚,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再之后,她全家只要身体有不适,都会找我咨询和开药,我们之间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在就诊时,她还会主动向其他病人介绍说,我是她的救命恩人。
我很是感动,工作中的点滴付出都有人记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九十年代,我在市中医院每周2个上午上专家门诊,就诊病人比较多,还有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于是我每天7点就到了科室,抓紧看病,不喝茶不上厕所,经常看到下午1点才能下班吃午饭。
或许是由于常州市中医院庙大的缘故,或许是我服务态度不错、看病比较认真、治疗费用也不算贵的缘故,外地来常州的打工者来找我看病的特别多。
记得有一位南通启东的慢性肝病病人,经多方治疗无效病情日趋加重,因为启东是肝癌高发地区,我对此有所警惕,在体检时注意肝区部位的听诊,听到有明显的肝区动脉杂音,高度怀疑肝癌可能,在进一步化验甲胎蛋白(AFP)、超声和CT检查后得到证实。后来病人虽然去世了,但家属还是给我送来了锦旗。
十多年前,我退休了,到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继续发挥余热。一些老病人跟我来到了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有的来找我看病,有的居然不是来找我看病的,他们对我说,以前你在市中医院上班时,病人一个接一个,不好意思占用你过多的时间,现在看你相对空了一点,便专程前来跟你说说话。
这几年,又有了微信,不少病人主动和我加了微信,病人变成了微友,他们通过微信,向我咨询有关防病治病和保健养生的问题,我都尽可能地给予答复并提出自已的看法和意见供参考。说实话,我很乐意这样的交流,因为五十年的医疗生涯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能够让大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防治和保健知识比我们医生治好多少个病人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
五十年的医疗生涯,我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正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97年被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2009年又评为“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职称变了,身份变了,但从医的初心没变,医生的使命没变,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将把从医的初心和医生的使命一直延续下去,我会像当初实习医生时一样对病人永不马虎,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细心再细心,耐心更耐心,牢记一位医生、一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的宗旨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