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本本书铺展生命的轨迹
艾英
“书能升华人的心灵,书能支撑人的生命,书甚至能影响人的命运……”
“书像一艘船,带你在生活的海洋中远航;书像一片天,任你在精神的空间飞翔。”
“读一本好书,如同找到一座精神家园,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高尚的灵魂对话,能读到当今社会最鲜活的思想。”
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为供职的报纸写的读书征文启事和报道读书活动的文字,既是我对书籍和读书的认识,也是我与书有关生活的写照。
四十年来,在东北长春上中学时,在北京读大学时,在江南常州做记者——报道常州读书节等活动和现象、采访作家和读书人、编辑“读书”栏目、负责“读书”专版、组织“书与人生”“我与书”“我和书的故事”等征文比赛同时,读书、评书、写书、编书、校书、荐书,贯穿我的日常生活。
读书
小的时候,读书就是我生活中美好的事。父亲是机关干部,爱好写作,写过短篇小说和故事,贴在剪贴本里;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姑姑做中学语文教师,家里有好多书。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我十来岁就接触;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接触很早,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家》《春》《秋》等印象较深。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日子,是我人生闪亮、宝贵、难以忘怀的时光。没课就钻进宽敞的图书馆、安静的阅览室、明亮的教室,捧一本渴望已久的文学名著或新出版的当代小说,找一个乏人走动的角落,一坐就是大半天或一个晚上,不到铃响、关灯、关门绝不合起书;也用不多的生活费购书,或者借书回到宿舍,在属于自己的狭小空间,一口气读到夜色深沉或东方暨白。
工作忙碌、紧张,但不能放下书。快节奏奔波、劳作后,舒心、愉快、幸福的事莫过于读一本书。仍最喜欢读文学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社会的心灵史、时代的思想史,具有精神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给人深刻而恒久的感动。也读历史、哲学、艺术、新闻等方面的书籍,拓宽思路和视野。
自己的书房、儿子的书房,客房的书架、卧室的书篮……家有三间半书房,随时随地读。包里常带一本书,在火车、汽车、飞机上,于车站、银行、邮局排队等候的人群中读。沉浸书中,环境杂乱,心也沉静。那些从丰富的人生土壤生长、从深邃的心灵孕育和流溢的文字,与我产生心灵共鸣。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套《青春后青春》是其所著《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的合集,是我喜欢的书,一直放在床头。我读到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良知,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意识。在新旧剧烈冲突变革的时代,他一直保持新闻人的灵魂亮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
读书,读的是书,也是人,更是自己。
评书
读书是静态活动,也是动态过程;是被动状态,也有主动思考。沉醉在作家超妙的哲理、高远的意境、清丽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中,常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2010年,在反复阅读、体悟之后,我写出《在过去和的风景中旅行》(评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之第二部)一文,“沉浸在诗歌的芬芳中,透过激情、温暖和宁静的文字,穿插期间忧伤、痛苦和爱的诗篇,从岁月的缝隙中,进入那些艰难起伏的心路历程,触摸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和诗歌脉搏。这部书,是柏桦、王家新、韩东、张枣、黄灿然等一代诗人的成长史、心灵史,也是一个时代的诗歌史、文化史。这部书,延续第一部对顾城、海子、于坚、西川、欧阳江河等诗人以及诗歌江湖的叙述形式和语言风格,回顾五位诗人生活的种种艰辛、思想的重重挣扎、清苦而充实的阅读状态、委曲而坚韧的自我受难,描述诗坛的气氛与形态,审视诗歌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有作者自我灵魂的叩问。两部书,一以贯之的是深绵、沉厚的文学理想,丰富、绚烂的诗歌精神。”
三联出版社出版的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14卷本《黑塞文集》,探究自我实现和生命意义等人类永恒的命题。读这套书是一次深入灵魂的体验,触动我写出《<乡愁>:探索心灵路径和精神故乡》《<在轮下>:痛苦并残酷的青春》《<艺术家的命运>:呈现生活的失衡感与破碎性》《彷徨少年时>:生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等书评,并在北京一家报纸开设《爱读经典》专栏。
读书,多为来自灵魂内核的渴望;评书,促进思考过程的呈现。还有《朝圣者的天堂之旅》(评《一个人的藏地》)、《焦虑苍凉的人生况味》(评《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守望灯塔:辗转在现实与梦境之中》(评《守望灯塔》)《打捞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评《老宜昌》)、《美食滋味人生百味》(评《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乡愁》)等数十篇书评,领悟深邃的文学精神,收获精彩的人生风景,体味文字的温暖、深刻或灵性,为读书生活留下一点印迹。
写书
“文字,是我在岁月的田野上,留下的麦穗和麦粒。”感怀生命中令人怦然心动的时刻,撷取漫长岁月中的微光碎影,保存在时光深处的文字容器中。
这些年,读书的同时写作,先后出版《寻找五瓣丁香》《在季节深处微笑》《于时间边缘静修》三本散文、随笔集。
1998年夏天,第一本散文集《寻找五瓣丁香》出版。文集分“北国红豆也相思”“友情如风如花”“寻找五瓣丁香”“想去看海”“不变的梦想”五部分,从不同侧面描写生命的留影、情感的触动、心灵深处的回响,诉说对现实生活的记忆、感受和领悟。
2013年夏天,我以艾英笔名出版《在季节深处微笑》,以安心笔名出版《于时间边缘静修》两本书。
《在季节深处微笑》一书分“珠帘卷”“居江南”“踏歌行”“书与人”“再回首”“忆双亲”“情所牵”七辑,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文学的眷恋与痴迷、文化的关注与介入、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于时间边缘静修》一书分“聆音”“观影”“评剧”“行走”“感悟”五辑,与艾英笔名所写散文、随笔风格相似,但笔墨更淡、节奏更慢。
三本书都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也无隐私,更不时尚。有的只是朴素的故事、温馨的情感、平实的叙述,希望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温暖和美好。检索和反省自己的书和写作,有很多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情感的抒发,需要加强思想力量、加深社会思考。也许在未来的时间,还有努力的空间。
在读书、评书、写书的同时,我还利用午休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编书、校书。作为文字统筹,参与编辑《世纪之声——跨世纪常州社会文化大讨论》《品读常州》《中国梦劳动美》等十多部书籍。作为特约编辑,审阅、修订、校对《黑塞文集》(14卷)、《从这里到永恒》(上下册)、《天下女人》(《杨澜访谈录》节目文字版)等数十部书籍。这些,也算是我对文化建设、出版事业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出版物的容错率为万分之一,通过编书、校书,也促进作为报纸编辑的编辑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
当下社会,读书进入“快读”“浅读”“粗读”时代,不再“慢读”“深读”“精读”;读畅销书、流行书的人多,读长销书、名著的人少;在网上和用手机读书的人多,读纸质书的人少……但还是有无数人痴迷纸质书,我也依然眷恋纸墨书香。只是,现在读的书也不那么高大上了,内容以休闲为主。
一本本书,铺展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与书有关的记忆,丰富、温馨、宁静;有书为伴,可与复杂多变的时代淡然而悠然地相处;人生路上,有关书的话题总是新鲜,与书的故事总也讲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