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追梦· 执著追求 矢志圆梦——回望我的科普创作生涯

王瑞良 最后编辑于 2019-07-21 15:31:46
6695 3 2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王瑞良
发送

3条评论

  • •追梦•
    执著追求 矢志圆梦
    ——回望我的科普创作生涯
    王瑞良

    我从小就有一个当科普作家的梦,为圆此梦,进行了多方面的积累和准备: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包括外语)水平的提高,我知道要把艰涩的科学知识讲给更多的人听,没有通俗易懂、运用自如的语文表达能力是不行的;第二是科学知识的积累,我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了无线电通信、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军事武器装备、网络知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知识,并作了大量的资料剪辑;三是选择合适的宣传发布机会,当条件不具备时,就先在内部报刊练笔,耐心等待机遇的到来。
    常言道,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此话不假。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部队工作时,当我的第一篇科普短文“电话家族的新成员”一寄出就被《工人日报》采用,很快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一张和稿酬8元,并附有一页“欢迎继续赐稿”的短笺。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了铅字,并换回了半个月的伙食费,甭提有多高兴了。我的业余科普创作生涯由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这就是发表在全国(含香港、台湾地区)各级报刊的5000余篇、近1000万字的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就是从这些文章中选编出版的7本科普文集——《渺渺太空觅知音》《高科技改变生活》《现代战争与高技术兵器》《宇宙深空的探索之旅》《千姿百态的机器人》《防震减灾协奏曲》和《科技创新成果集粹》,作品多次获奖,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有的还被列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为此,我被评为常州市科普宣传积极分子,被吸收为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荣获国家科委、司法部授予的“全国知识产权先进个人”称号,去年还有幸被评为“江苏省百佳优秀文化老人”。
    树有根,水有源。回望我的业余科普创作生涯,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提供的机遇和舞台,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培养,当然,也和个人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矢志圆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50年代初,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我从省常中初中部报名参军,经培训后,被分配在总参谋部一个机要保密单位工作,不便与外界接触。当时部队对我们的要求是“红在X部,专在X部,在X部做一辈子无名英雄,在X部开追悼会”。面对这种情况,我毫无怨言,而是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语法修辞书籍,并结合参谋工作实践,认真锤炼文字驾驭能力,这就为日后的科普写作奠定了文字基础。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邓小平和中央军委作出的“百万大裁军”的重大决策指引下,我得以从部队转业回乡,分配在常州市科委工作,实现了人生舞台的一次大转移。结束了多年的军旅生涯,回到地方,人地两生,很多事情要从头学起,是常州市科协办的一张《常州科技报》,帮助我很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适应了工作要求。进而我被聘任为该报通讯员,十多年来在该报发表了60多篇科普文章和通讯报道,有些文章被《江苏科技报》转载,随之又成为省科技报通讯员,此后又在该报和《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科学24小时》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科普作品。特别是一篇3万余字的编译稿《宇宙中的奇异故事》,以连载的形式在省科技报上刊出后,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以后拙作《宇宙深空的探索之旅》一书的出版做好了前期准备。
    常州市科协和老年科协还分别聘请我为市科普讲师团成员,并为我订了几份报刊。我曾以“高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战争与高技术兵器”和“居安思危,关心和献身国防事业”为题,深入基层,共进行科普讲座30余次,听众逾万人。在全市一年一度的 “良春杯”科普文学创作大赛的获奖者名单中,我连续10年榜上有名。市老科协还聘请我为内部刊物《常州老科协》的“特邀撰稿”,同时在刊物上新辟一个“科普视窗”栏目,每期刊发我的3—4篇科普作品。同时还约请青年作家王娅对我进行专访,一篇题为“智识修行 大乘入境”的长篇通讯很快在该刊2014年第4期上刊出,向社会传递了一份正能量。
    随着散见于报刊文字的增多,我逐渐萌生了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的想法。然而由于出版行业面临的经济压力问题,出书一般都要求作者自费,谈何容易。正在纠结矛盾之时,市科协和科技局不仅为我承担了几部作品的出版费用,还发给一定数量的稿酬和样书,充分体现了对科普工作者的关怀和尊重,更鼓舞了我坚持科普创作的决心和信心。
    这种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不然。以拙作《科技创新成果集粹》一书的出版为例,当申请出版费用的请示送达上级部门后,最初得到的答复是:由于没有资助出书的专项资金,无法列支;但同时告诉我,如果改用申报软科学研究项目的办法,或许可能获得部分经费支持。考虑再三,我决定试闯一下这条“借鸡孵蛋”之路。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更大的困难和麻烦:软科学研究项目必须以单位名义申报;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在职人员(本人已退休多年),并组建一个课题组;必须提交一份详细、专业的申请报告,并附上5000字左右的成果内容摘要说明;按照一定的技术流程,在线上线下同时申报,并通过网评、会评等几道严格的评审程序……
    面对这些几乎是不可能逾越的障碍,市老科协不仅同意以本单位名义提出项目申请,还帮助物色了一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并聘请了几位高级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组成员,以后又在落实经费、联系印制等方面给予了不少帮助……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这部15.5万字、含百余幅图片的科普读物得以问世。
    说起我在圆梦路上得到的支持和帮助,除了要感谢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外,从个人方面说,我觉得家人的理解、包容和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情况,还是请看一下青年作家王娅的描述吧:“熟悉王老的人无不称道他有一位勤劳贤惠、端庄大方、善解人意的好老伴儿,她虽然也是一位部队退休的老干部,但从不显山露水,为人十分低调。为了支持老伴儿的事业,她不仅揽下了买、汏、烧的全部家务,而且空下来还自学电脑,帮助老先生打字和整理资料。工作繁忙的爱女,对王老来说不仅是一件贴心的小棉袄,还是一位电脑小老师。就连在小学四年级就读的小外孙女也不甘落后,除了有空帮助打字外,还把刚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制作电脑幻灯片(PPT)的技术带回家,教会了老外公。现在,王老师只要带上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以随时接受一些大中小学和社区的邀请,去到那里举办有声音、有画面、有文字的科普讲座了。”
    斗转星移,如今我已年过八旬,成了耄耋老人。随着年事的增高,圆梦的脚步有所放缓,但并未停歇,现在每天仍要坚持2—3小时阅读、写作、上网,基本雷打不动。当有人问我何时打算完全搁下笔来颐养天年时,我的回答很简单:活到老,学到老,笔耕到老!对我来说,前进道路上有一个信念是不会变的:只要健康状况允许,科普文章还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梦,还会一次一次地尽心去圆……我觉得每个人如果都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寻个人的梦,那么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何愁不能早日实现?!





    ( 作者电子信箱: czz6969661@163.com )
    2019-10-17 17:45:01 0回复
    0
  • 此篇为什么没有内容?请王老师查下。
    2019-07-23 08:23:27 0回复
    0
  • 没有内容呢
    2019-07-22 08:26:06 0回复
    0
  • 116
    积分
  • 2
    博文
  • 7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