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于7月1日正式实行垃圾分类。就在6月份,此消息一经公布,就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担心最终效果的,有认为小题大做的;总之,褒贬不一。
如何看待这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需要我们的理性审视。从宏观层面看,当前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工程,垃圾分类更是被冠以“新时尚”的标签,上海的举措只是先行先试的政策落地之举,未来必然成为全国的趋势。从微观层面看,当前小区垃圾一天不清恶臭难闻,城市垃圾堆放无处掩埋已经不是新闻,大有垃圾堵门、垃圾围城之势,前些年,不是还发生过上海的垃圾被偷运到江苏倾倒,导致环境污染舆情爆发的事件吗?对于垃圾,我们潜意识里都有一颗“邻避”之心,但是如果每个人、每个城都是这样,那么垃圾分类,进而实现垃圾减量到垃圾有效利用,便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途径。此外,从我们人的内在素质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过多年文明城市的建设,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文明生活的条件和需求,试行垃圾分类可算是具备了充分的基础。而且,放眼看看外部世界,我们的近邻——日本,历经30年不懈的坚持,现在的垃圾分类已经做到了极为精细的程度,想想当年,横滨市的垃圾分类有10类之多,指导手册长达27页、518个条款,更有德岛县上胜町将生活垃圾细分成44类,更为严厉的是在日本一旦违反垃圾分类管理,是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由此可见,说那个让我们羡慕的干净的日本是日本人分类垃圾分出来的并不为过。
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也是在6月,网络上、手机上出现了许多有关垃圾分类的各种知识和讲解,还有各种移动端的竞答APP、小程序游戏,朋友圈里也晒出各类厨余垃圾的分类实况,让毛豆壳归毛豆壳,让鱼骨头归鱼骨头,让牙签归牙签,一个个排列整齐仿佛要接受检阅一般——人们是如此欢乐,如此兴奋,如此地有成就感,一时间吸粉多多,点赞多多了。
据新闻报道,通过一天的试行,上海市政府已经表明了坚持垃圾分类的决心,上海市民也正在熟悉垃圾分类的操作。作为同在长三角的我们呢?与其将来羡慕一个干净的上海,不妨从现在就试着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