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周有光父子的青果巷情结

范炎培 最后编辑于 2019-06-01 00:02:32
10036 3 8

周有光父子的青果巷情结

 江南水乡的古城常州,有一条紧贴着古运河的古老小巷——青果巷。青果巷曾是粉墙黛瓦的明清风格,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数百年来,临水而居的大户人家筑墙扩院,营宅建楼,逐渐形成了深宅大院毗连、流水人家相通的典型江南民居风情米的青果巷翰墨飘香,名人辈出, 明清至现代,青果巷走出了百名进士和几十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

1906113日(清光绪32年),居住在常州青果巷明代建筑“礼和堂”的周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的周有光。周有光在这古老的礼和堂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青果巷礼和堂的房屋建筑从小就给周有光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在周有光105岁时的2010年初,尚能凭着儿时的记忆,绘画出礼和堂的建筑平面示意图。

 

周有光儿子在周晓平赴家乡常州参加“一生有光——常州籍语言学家周有光专题图片展”前夕,105岁的周有光凭着儿时的记忆,手绘出礼和堂的建筑平面示意图。77岁的周晓平手持“示意图”生平第一次走进祖屋青果巷礼和堂

 

 

儿时江南水乡的青果巷,深深地留在周有光的记忆之中。2005年我以家乡常州学者的身份,到北京拜访了时年一百岁周有光,在与周老聊天时,周老不时流露出对家乡常州,对常州青果巷故居的眷恋。周老说: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了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旧房子租给人家。”“我们家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记得后窗外是运河,可以看到来往的船只,有的船头两边画着眼睛。

江南枕河人家,前门上街出行,或坐轿子或骑马;后门水码头既可乘船外出,又作生活运输,柴米油盐都从这里进门,还有一种脚划船快如穿梭,负责送信或转运物品,类似时下的特快专递。周有光还记得在时候,常有脚划船送来江阴姑母烧的新鲜河豚鱼,特别好吃。

周有光说:我们住在河的北面,我要过了河去上学,河没有桥,只有由船连起来的渡桥,人在船上走过去。大船来的时候,摆渡船就分开,叫开渡,大船过去以后再合起来,人又可以走来走去。 (见周有光手绘礼和堂的建筑平面示意图    

我大概三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在月光下可以看到船上撒网捕鱼的情景。

 

+

常州青果巷明代建筑唐氏八宅之一的礼和堂。

 

三岁时开始吧,周有光常常跟祖母在一起,就由祖母教吟古诗词。周有光从小就接受国学诗词的熏陶,祖母就成了周有光的启蒙教师。

百岁后的周有光回忆说: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赵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一条小巷走出三位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改革者,也许这就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吧。

在周有光12岁时,周家的经济日益窘迫,入不敷出,周有光母亲徐雯带着所生子女迁居苏州。周有光仍然在常州中学读书,17岁从常州中学毕业,考上上海圣约翰大学,自此离开常州。

周有光说我是一路往外跑,从常州到苏州到上海到外国,离故乡越来越远。可常州的父老乡亲并没有忘记在外的游子,1985年6月周有光受邀回到家乡常州,参加“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的活动。这是自少年时期周有光在常州中学毕业,离开家乡常州后,63年以来重回家乡,也是仅有的一次“少小离家老大回”。

期间,周有光来到他儿时记忆青果巷的河边,只是默默地隔河观望了故居的老房子,并没走进青果巷。也许,童年记忆中的青果巷,与现在青果巷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

2007年我又一次拜访周老,谈到今年是周老的母校“江苏省常州中学”建校100周年,将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我建议周老回常州看看。周老动情地讲道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的活动中(注:1985年),我受邀回常州,住在白荡宾馆。好多年了,现医生不允许我出门,不然还想回常州看看。

周老出身常州名门,尽管离开家乡近百年,但与周老交谈,不经意中就能了解到许多常州旧时的旧家大族、风土人情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有次谈到赵元任,他说:“赵元任这人了不起啊,他家也是青果巷的,我家的房子是明代的,他家的清代的,都是历史很久的老房子。赵先生的《现代吴语研究》是本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我在年青时代翻来覆去地看,都看得熟了。”

我到北京拜访周有光时,把我的《常州闲话——常州方言文化》一书送给周老。周老从书里看到盛宣怀故居,周老说:“盛杏荪(宣怀)是我们的亲戚。(恽家也是亲戚),我小时候常常到一个干妈(常州称为“寄娘”)家去,是祖母的娘家侄女,嫁到恽家。小时候每年都要去很多次,干妈很喜欢我,说你们周家男孩太少了,叫我不要跟周家排名,跟恽家排名,干妈给我题名叫福耀,进小学读书时,我父亲说周福耀名字太俗气,去福单名叫周耀,以后流行双名叫周耀平,中年写作时用‘有光’作笔名,周有光的名字一直用到现在。十岁左右我家搬到苏州,以后又到上海,后来到了国外,离开常州越走越远,很少机会回来。”

周老看我的著作《常州闲话——常州方言文化》,他翻着书说:你这本书很有意思,好多话都是熟悉的,我要慢慢地细细教看看。当周老翻到‘馒头与麻糕’一文时笑呵呵地说:“麻糕!哈哈,真有意思。我在参加瞿秋白纪念活动的时候(1985年)回到常州,就要吃麻糕。非常好,非常好,就需要有这样的书。”他还兴高采烈用常州腔调的普通话,诵读刊登在《常州闲话》书上由常州诗人钱璱之仿贺知章的诗:中岁离家晚岁,乡音尚在鬓毛衰。读君闲说常州话,犹愿从头学语来。读罢笑呵呵地连声说道:好!好!”。离家多年,周老对家乡、家乡人特别有感情,对我带去的麻糕、豆斋饼等常州特产,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起它们的掌故。

200811月,我到北京拜访周老时,带去我特地拍摄的周老在青果巷的故居照片,当周老看到小时候居住的青果巷及老家故居,显得非常的开心。

 

 

“哈哈,青果巷的宅子!”周有光看着我特地拍摄的常州青果巷老家的照片高兴地说。

 

103岁的周有光与家乡常州来访的学者范炎培聊天谈笑,话题往往就是常州青果巷。

周老虽然是大学者,平易近人更愿意与家乡常州的来访者聊常州的往事。2013我带着儿子及4岁的孙子悠悠,我们祖孙3像走亲戚一样到北京去看望长辈周老,到周老家去串门聊天,108岁的周老跟4岁的悠悠玩起了游戏,开心得像个孩子。从中也可以看出百岁老人的乡情乡亲的情结。

 

 

现在有了家乡的概念和感觉——周有光之子周晓平回青果巷纪实

十多年前,因研究常州方言,有缘结识周有光先生,我作为周老的同乡及研究学者,曾经十多次拜访过周老,聆听过周老的教导,受益匪浅。2005年我第一次到北京拜访周老,钦佩周老渊博的学识和完美的人格品质,从此成为周老的“粉丝”。当时我发现在周老家乡常州,有很多人,竟不知道周有光是何许人。我感到有责任宣传周有光,就写文章,做讲座,宣传周老。特别是在2010115日,由我牵头联合周老母校常州中学、常州市图书馆、江苏工业学院(现常州大学),在常州图书馆举办了“常州籍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大型图片展”,庆贺周老105岁生日。同时把周有光儿子周晓平先生请回常州。这是国内外首次举办的周有光图片展。周晓平代表父亲回到家乡常州,参加图片展的剪彩和周有光塑像揭幕仪式。

 

周晓平在“一生有光——常州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专题展”开幕式上发言。(潘仁龙摄影)

周晓平出生于上海,生长在苏州,工作在北京,在77岁时由我邀请,第一次来到家乡常州,既兴奋又激动。晓平对我说,以前从来没有到过常州,现在有了家乡的概念和感觉。对我牵头举办这次活动非常感谢。2010117我精心安排,带着周晓平先到青果巷河对面的东下塘,像周有光在1985那样,隔河观看礼和堂老宅,然后穿过中心桥来到青果巷,到达周有光老家在青果巷的大门,周晓平在老宅的大门前拍照留念。在我和周慰椿(周有光族孙)的带领下,周晓平拿着周有光凭着记忆手绘的老宅平面图,77年来平生第一次走进祖宅,一面看,一面记载着,以便回北京向105岁的父亲汇报。

此后,晓平多次回到家乡常州,真正成为一个常州人。

(附图)

 

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在青果巷古运河边,隔河观望建于明朝祖辈生活过的老宅。

 

 

 

 

左起:冷天明(周有光塑像作者),范炎培、周晓平。

 

 

 

左起:周庆和(周有光孙女)、周晓平、范炎培。

 

左起:范炎培、周有光、周晓平、沈龙朱(沈从文长子)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敬天爱人01
  • 来福
  • 蒋锷初
  • 西江月
  • 张生
  • 林捷欢欢
  • 龙潭清泉
发送

3条评论

  • 往来有鸿儒
    2019-06-01 10:21:10 0回复
    0
  • 常州有光
    2019-06-01 08:05:51 0回复
    0
  • 一生有光
    2019-06-01 07:19:15 0回复
    0
  • 163
    积分
  • 2
    博文
  • 23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