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把此文命名为《回望青果巷》。我觉得亲切而朴素,朴素的就像她现在的容颜。
自从青果巷开街以来,脑子里常常不经意间就是她的影子。一次次翻寻老照片,历历往事浮现眼前。
记得那是2011年的夏天,我们绿色家园搞了一次《我们眼里的青果巷》摄影大赛。那一天,走过青果巷52弄口(我们的“会所”,网友“青果巷居有竹”的不足30平米的家)的路人,都不免驻足张望——在那古老破败的屋檐下,一面“绿色家园”的旗帜,在一片死灰的映衬下显得很是耀眼。
在那古老破败的房屋一角,迎风招展的绿色群旗,格外醒目。
青果巷,是常州市区目前唯一保存最多、最负盛名的古街巷,也是常州整体历史原风貌的仅存。我们搞摄影大赛的宗旨,就是为了用平常百姓的摄影作品,来影响更多的常州人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青果巷遗迹,以及纯朴秀丽的传统建筑和名人故居,更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我们就知道终有一日,这一幕注定会载入青果巷变迁的史册(当日参加活动的部分家园成员合影)。
那年的大赛,不仅仅是绿色家园圈子成员“倾巢而出”,很多博友都自觉参与了本次摄影活动,充分显示了大家对青果巷的关注和热心。当时我们都为此作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对老宅和名人故居讲解的范炎培;有负责记录的“随玉而安”;有负责接待的“青果巷居有竹”;有负责评选获奖作品的摄影人大麦。
也就是那次活动,使得好多对青果巷不甚了解的网友们,终于明白了常州人心中“一条青果巷,半座常州城”的情结。活动当日老巷子里的一些原住民自觉当起了临时导游,同时也关心地问我们,这个青果巷什么时候“拆迁”,拆迁后他们的去向是哪里,是否还会住回原来的地方。尽管当时我们对这些问题也不甚了然,但我们坚定地告诉他们,政府正在倾听民意,修缮和保护青果巷,是我们每个常州人所期待的。
“丹顶鹤”,我们家园的最小博友、小旗手。这是青果巷那天最美的一道风景。
小旗手不知这是何物,猎奇驱使。正应了那句,你在桥头看风景。。。。。。这是我镜头里的可爱“市井小民”!
有年轻的外地博友问我这是什么摆设,我解释了半天,也不知是否说清了这些功能。
隔着玻璃拍到的巷子里最“富有”的景象,相当于我们八十年代的居家条件。
而这样的居住环境在青果巷举目便是,甚至就是当时老屋的“标配”。
范炎培老师在给我们讲解周有光、赵元任、刘国钧等名人住地的渊源。
这小朋友一直是我镜头追随的目标,心底最柔软处的新老生命的交替和轮回。
赵元任故居,成了“72家房客”的集聚地。
获不获奖,热情一样。快乐合影,历史难忘。
活动结束,我们搜集整理了大家的摄影作品,并搞了一场作品赏析和评选。摄影人大麦很是敬业,用专业角度对每一位参赛者的作品,以幻灯播放形式做了解读。记得当时我们还“自娱自乐”地颁奖,奖品都是被我们称之为“竹嫂”的居有竹夫人所备。即便只是一些小镜框小U盘小鼠标之类,但大家还是很在意那份获奖的成就感。
当今天回看这些照片,有着很不一样的感受。青果巷,终于脱下了后人给加上的累赘外衣,褪却了她的蓬头垢面,重现了她秀丽的本来模样。面对有人议论,当年我们居住的时候不是这样那样的说法,我们只能说,青果巷已经存在了500多年,她当年的模样只有在史料中,而你们所曾经看到的,已经是后人强加给她的了。
很是感谢当年参加活动的博友们,为今天的青果巷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历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