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了数年,青果巷终于在全城瞩目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当她再次重现在人们眼前,那涅槃的风姿,我们为之震惊、震撼。
对于青果巷,我虽不是她的原住民,但并不陌生,甚至是我记忆深处的一部分。最早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的第一次工作就被分配在青果巷,在一处衰败的院落上着三班倒。每天骑着自行车或者踩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重复地数着青果巷两边的老宅,看着那破旧狭窄而布满青苔的斑驳砖墙,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
记忆中,谁家老麻糕桶远远就发出的阵阵飘香、谁家从来院门深锁、谁家门口总有个男人一大早蹲着吃面(那霍拉霍拉的吞面声极其诱人,甚至有想过尝一口他碗里的面到底有多好吃)、谁家门前有个修鞋摊老鞋匠总有修不完的鞋、谁家发出“砰砰砰”的弹棉花声偶尔飘出一团团飞絮在巷子里飘舞、谁家的老虎灶永远冒着热气,大清早总有那么几个人提着热水瓶有序排队“泡水”。。。。。。那一幅幅老城的市井图,深刻在脑海。几十年过去,虽不会时时想起,但从来没有忘记。没多久工厂规模扩大搬迁了,我就没再到原址一看。因为总觉得她会和其他老街老巷一样,迟早会被城市建设的车轮碾碎消失,这种陈旧与落后的代表建筑终将会被时代发展所摒弃。更不会想象未来的某一日,她会因为物以稀为贵,被修缮保护修复成为常州的一张历史文化街区名片,而且声名鹊起。
2012年的中秋之夜,我们欢聚在“青果巷居有竹”的院子赏月。
2010年,我无意间闯入了常州网的龙城博客,在这平台有幸结缘了很多熟悉的朋友和陌生的网友。而其中有一位是青果巷原住民“居有竹”先生,他热情好客,亲切随意。他的居所因为是老屋,没有我们新建小区住宅出入的拘谨。记得第一次去甚至觉得有点“寒酸”和手足无措,但后来逐渐喜欢上了那里,因为在那可以百无禁忌。我们可以在斑驳空旷的院子对着星空喝酒聊天吟诗对歌,也可以在破旧的小屋不换鞋随意进出。寒冬酷暑即便开着空调,我们仍然会在四面透风、又嘎嘎作响门窗关闭不合的老宅冻得瑟瑟发抖或热得汗流浃背,但并不影响把他家当成我们博友相聚的“会所”,也使得我再次常走青果巷并结下不解之缘。
曾经在居有竹院子和网友们的合影
网友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即便是常州本土人士,曾经生活的区域也不尽相同,但大家都有着关于那个年代同样的记忆。我们发现,青果巷至今的存在就是个神话,她保有着那个年代的特有故事,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有记忆。一个城市的古街老巷,像是连接着古今的一个媒介,也是悠悠历史的见证者。当大家开始挖掘有关青果巷的故事以及人物传奇之后,使我越发喜欢这条有着一段青春岁月的老巷。从那时起,我便自觉投身其中,为她的存在惊叹,为她的未来呐喊。
青果巷封闭之后,我们绿色家园带着小学生们为政府的城市保护修缮规划进行鼓与呼。
几年前,当政府对青果巷修复建设改造的规划敲定以后,在龙博发起了大开脑洞提建议的倡议,纷纷用文字说出自己的建议和对未来青果巷的希冀。并于2011年隆重展开《我们眼里的青果巷》征文活动。当年收到征文三百多篇,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我们对常州繁华今天的热爱,对青果巷美好明天的期盼。作为“绿色家园”的版主,我为此也做了一些文稿的整理编辑,和常州网的领导以及网友们把征文汇编成《我们眼里的青果巷》一书。该征文一经汇编成册印刷面世,就成为了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案头的一本为修缮保护青果巷的佐证资料,这也是对我们为青果巷的今天效力的一种肯定。
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我们的邵志强老师,是他怀揣着对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修缮保护的热忱,努力引导着我们每一位有志于此的网友,对常州大运河和常州青果巷的热切关注。从而使我们从吃瓜群众转变成了热爱自己家乡,修缮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吁者、践行者和积极参与者。
2019年4月23日,常州网组织“再看青果巷”活动,邵志强老师给我们讲解每一处细节的修缮保护过程。
经过邵志强老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巨大投入, 2019年4月29号,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终于完成局部涅槃。和很多楼盘强势登场所不同的是,她没有崭崭新没有闪闪亮,我们看到的是她纯粹而古朴的旧颜。
曾经工作过的老厂房依然如故。
前段时间再次来到青果巷,寻踪那个曾经工作过的老厂房,门前的她依旧是30年前的样子。我禁不住扒着门缝深窥,庭院斑驳沧桑依旧。我更好奇的是,古巷的下一轮涅槃,回复到500年前的她,又会是什么模样?
我从门缝中看到的老厂房庭院,依稀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很是巧合,我现在的办公地址依旧在青果巷口。尽管是一座新建高楼,但每天上下班依旧要从这条宁静而古老的巷口经过,冥冥之中很像是人生的一场轮回。在办公室窗口俯瞰,青果巷每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纷至沓来。他们扶老携幼甚至坐着轮椅被推着过来,有的像是寻找当年的印迹;有的也许只是想看看今天的她到底成了什么模样;一群群小朋友们在家长的携手中在老师的率队下,雀跃着的身影和天真的脸庞都写满了好奇,仿佛在问,为什么这个小弄堂和我们居住的环境是如此的不一样?而这不一样,我想应该就是这青果巷涅槃的成功之处。作为常州的儿女,老话有“子不嫌母丑”之说。因此,无论是掌声还是嘘声,无论是因为她的眼前不足或者不尽人意,我们都为她的涅槃,喝彩,骄傲。
多年生活在上海的老同学是青果巷的原住民,这次专程回来看了修旧一“新”的青果巷。与其说是我做向导,还不如说是他做了我的导游,是他欣喜若狂如数家珍般的带着我游览。他指着一个个门户,告诉我这就是他记忆中的谁谁谁家,这里曾经是什么什么样子。他说,他不喜欢老青果巷,因为它的美好只是在回忆里。一条破弄老巷真的在你面前,你注定不会驻足停留。喜欢这新的青果巷,至少它的灵魂也在与时俱进。
今天,常州网龙城博客再度组织《再看青果巷》征文。我依旧响应并参与编辑,义不容辞为我们的美丽家乡,呐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