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称为中国家庭梦寐以求的“三大件”。“三大件”,这个怀旧的词汇,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财富的梦想。
自行车以人力脚踏作为行驶的动力,俗称为脚踏车,上世纪六十年代能够拥有一辆自己的脚踏车,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以前中国的自行车主要是天津生产的“飞鸽”牌,上海生产的“永久”牌及“凤凰”牌,被称为中国自行车三大品牌。
我家的第一辆脚踏车是在一九六五年购买的。一九六四年我当了教师,从我的工资中每个月取出10元钱,存入大庙弄口的人民银行,一年多存钱达到150元,够买一辆自行车了。1965年12月12日,在纺机厂工作的表哥陪同下,来到常州南大街书场旁的国营飞行自行车专卖商店选购自行车,在陈列的自行车样品中,我们选中了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1102型凤凰男式自行车(俗称28吋脚踏车),价格142.80元,同时配上51型永字自行车锁2.76元,自行车前叉镀锌保险叉(俗称保险杆)2.68元,还在自行车前后轮轴上配上一付花圈0.14元,既美观,又能在自行车行驶中自动去掉粘在轮轴上的灰尘,共计付款148.38元。骑着新的自行车,带上购车发票,到常州市公安机关办理自行车上牌手续。在我新自行车的龙头(前把)中间上打上钢印——苏常20388,并在自行车后挡泥板上,按装苏常20388铝制的车牌,同时发给我一本红色封面的自行车行驶执照,上面登记着自行车主的个人资料及自行车信息,其中还有自行车纳税记录。每辆自行车每年需要缴纳3元行驶税费。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是一件重要的交通工具,按规定晚上自行车行驶要有车灯,自行车出厂时在自行车龙头上就有专门安车灯的装置。那时的自行车商店有自行车灯供应,高档的摩擦车灯,是利用自行车行驶时,车胎转动带动摩擦车灯的电机自动充电,点亮车灯,价格不菲,在当时绝对属于高档商品,一般人买不起。常用的是使用2节一号干电池的方形车灯,晚上需要使用时临时按在车灯架上,打开车灯就可以了,不需要使用时拔下带走,相当于一个方形的手电筒,非常方便。我曾经有过这样方形的车灯,但是很少使用。
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凤凰牌28吋自行车
自行车作为家庭财产中的一大件,当然倍加小心爱护。我每天都把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隔几天就用专用的自行车腊打蜡上光,链条和转动部分经常加注润滑机油,自己学会调整刹车和钢圈(轮毂),下雨天还舍不得骑呢。所以我的自行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车况。
那时候自行车每年都要到税务部门去缴纳行驶税的,1966年“文革”爆发,大家都在造反闹革命,政府行政机构瘫痪,当时没有谁来收取税费。以后常州实行军事管制和成立革命委员会,1968年开始收纳税费了。1968年11月8日我主动到税务部门去缴纳自行车税,缴纳牌照税3元,自行车牌、执照工本费0.2元,共计缴纳3.20元。在纳税收据上盖上2个蓝色的方形章,非常具有时代的特征。一方章上有毛主席语录:要斗私批修。收取自行车税3元,具名“常州市财政税务局革命领导小组”。另一方章虽然只收取0.2元工本费,具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常州市公检法 军管会车辆监理军管组”。以后每年都要缴纳自行车税。由我收藏的1968年、1970年纳税收据为证,当然纳税收据上是少不了“最高指示”的。
1966年文革开始,自行车等物资都要凭票供应了。自行车作为紧俏商品,一票难求。
1971年女儿出生,我在自行车的平杠上安置了专用的儿童座椅,一家三人外出,女儿坐在前面的专用座椅上,妻子坐在自行车后面的车架(书包架)上,我是自行车的动力,坐中间双手掌控龙头(车把),双脚使劲的蹬车,在当时好比是开着小汽车一样,招惹了许多羡慕的目光。1974年儿子出生,妻子抱着儿子坐在自行车后座,我的自行车成立载重车,一家四个人一辆自行车外出,还是很显眼。那时候的交通规则规定,自行车后座不准带人,外出时穿街走巷尽量避开交警岗亭,或者临近岗亭时,妻子提前下车,过后再上车。我身高1.8米,有利于掌控自行车,尽管自行车前后都坐着人,手闸一刹,双腿一叉双脚落地,自行车就稳稳的停住。我母亲从来不敢坐别人的自行车,但愿意坐我的自行车,因为我骑自行车平稳安全,从不出事故。从心理上来讲,坐儿子驾驶的自行车,当然格外放心。
我的凤凰自行车也是家里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一些较重的物品都由自行车驮回来,后来的瓶装液化气,也离不开这辆自行车。以后我搬到北环新村住上了5层楼房,还是把这笨重的自行车搬上搬下,这辆28吋的凤凰自行车,为我服务了20多年,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某一天,终于失踪了。
当时的婚礼,一辆崭新的"飞鸽"往往便是女方的全部陪嫁,赢来阵阵艳羡。许多人因实在弄不到一张购买自行车的票券,只能自己想方设法收集自行车的零件,自己"拼装"一辆。当时可以凭着购买自行车零部件的全部发票,到公安局车管所去办理自行车牌照,使拼装的杂牌车也有了合法的身份。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常州金狮自行车的鼎盛时期。1985年家从市区搬到北环新村,在南大街上班的妻子交通不便了,想办法搞到一张自行车票,到常州自行车厂购买了一辆26吋锰钢女式线刹赭红色自行车,以后又买了一辆蓝色金狮自行车,这是后话,就此打住。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到了九十年代自行车才逐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无需凭票供应。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交通的快捷与舒适,摩托车一度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城市“禁摩”后,小汽车成了大众的交通工具,导致道路的拥挤,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难题。后来兴起的电动自行车,相比人力的脚踏车要舒适和快捷得多,自然成了老百姓常用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自行车受到了冷落。随着现代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把自行车的性能和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折叠的、变速的、山地车、加重车、儿童车、水上自行车等等色彩斑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是现在的自行车不再是作为交通工具,成了运动、健身、休闲和娱乐性的产品。
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自行车四十多年的沧桑变化,令人感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