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推崇“为政以德”,还教导别人“子为政,焉用杀”,怎会自己杀人?另外,“诛”的意思不仅仅是杀,还有责备、批评的意思。最主要的是,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的真实性,后世学者存在诸多争议。这个事件的最大漏洞就是,假设孔子诛少正卯是真实的,那为什么与孔子同时代的史籍都没有记述,一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出现在《尹文子》中?《尹文子》就是“孔子诛少正卯”的滥觞。尹文子之前的书籍一概没有记载,包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并未提及此事。特别是《左传》和《国语》,它们往往对孔子的事迹有详细记载,却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记录。就连一向好与孔子为敌的墨家、道家也没有记录。这说明孔子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诛少正卯”这事。
孔子逝世时距离尹文子出生有120年,距荀子出生166年。尹文子之前的书籍,全都没有孔子诛少正卯的记录,尹文子如何得知孔子诛少正卯?荀子更是不得而知。
古时候有些人为了讲述自己的道理,就编写一个寓言故事,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阐明自已的观点,这在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当时一些思想家还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名望很高,百家争鸣时很多人借孔子之口,谈论自家的言论。用孔子写寓言还可以借助名人效应。
尹文子和荀子本来就善于运用寓言说理,《尹文子》和《荀子》里都有很多寓言故事。“孔子诛少正卯”即出自于此,这就很可能是编的个故事。跟《庄子》中的“颜回坐忘”一样,明显就是庄子编出来的。不论怎样,“孔子诛少正卯”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之所以“孔子诛少正卯”能长盛不衰,是由于政治的需要。
尹文子说孔子诛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有五大罪恶,比盗窃奸私还严重。“五恶”即: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五种罪恶犯一种就该杀,少正卯五罪全有,所以该杀。尹文子那个时代的主流观点把杀少正卯看作是正当的。寓言编者通过杀少正卯来说明治国道理。“诛少正卯”,在传统政治学里成为了诛杀“乱政”大臣的理论依据。既然作为了“依据”,当然必须是“真的”。寓言中孔子列举的“五恶”是后来儒生们相互攻讦的重要武器。此后,中国的文人在相轻相杀的时候,也不列举对方具体犯了什么罪,直接就上书皇帝说:请对这个人“加少正卯之诛”,
《尹文子》中说杀少正卯之后治国三个月,社会风气大变,卖牲畜的不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路不拾遗,宾至如归;在孔子面前,“盗窃奸私”之徒立刻改正等等。所以《孔子世家》《荀子》《史记》等的作者,都把这看作孔子的政绩,光荣的事情。所以不管它是真的假的就大张旗鼓地宣扬,以为这是为孔子显扬名声。加上儒生们又把少正卯之诛当作重要的武器,自然要把它说成千真万确。
殊不知后世的人们观念改变,认为因言获罪罪不至死。反过来把“诛少正卯”的故事看作是孔子的罪行。互相攻讦的人们总是无所不用其极,没有的事情都要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何况这个前人编好的、现成的故事。反孔人士就是想抓孔子的把柄,抓住了岂肯轻易放手。因此,虽然明知是假的也要把它当成真的大张挞伐。普通老百姓觉得既然双方都说了“孔子诛少正卯”是真的,至于事实到底怎样就不用关心了。以至于现在“孔子诛少正卯”几乎成了普遍共识。
其实从南宋朱熹开始历代都有不少学者对“孔子诛少正卯”提出质疑。现代史学家钱穆先生也认为孔子诛少正卯不可信。他在《孔子系年考辨·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中明确指出,诛少正卯没有同时期史料记载,现存古籍中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孔子诛杀了少正卯。
但历代反孔人士,特别是在批林批孔时期,都把“诛少正卯”当作孔子的主要罪状扭住不放,还蔓延到了现在,当然不会说它是假的。反而还时不时煞有介事地把它拿出来炒作一番。就像图中“戴上草帽不言肃”先生,他也不信孔子会诛杀少正卯,但他还是要用这个杜撰的故事来攻击孔子。
就这样先是尊孔的人坚称“孔子诛少正卯”是“不容置疑的”,以此来证明他们的道理的正确性。后来反孔的人也咬定“孔子诛少正卯”是“千真万确的”,以便坐实孔子的“罪行”。
唯一确凿无疑的是:在“孔子诛少正卯”出生的尹文子和荀子的年代,肯定没有“孔子诛少正卯”的“目击证人”。这故事不是从其所称的事件发生时流传下来的,而是从“事发”一百多年后才诞生的,就是说它的源头不在事发年代,而是《尹文子》,这故事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这明显就是凭空编造的故事。这事放在现代法庭上,绝对得不到法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