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瞬间) 一样的回家路,不一样的感受
吴尧舜
年年春运,今又春运。伴随数载春运回家过年的我,回忆经历,感慨万千:“昔日回家步步难”,“如今回家半日还”。一样的回家路,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一年,回武汉过年,艰难跋涉的过往,至今还记忆犹新。一清早,我们背着大包小包,带着两个孩子,从常州连江桥沿着一条烂泥小路,高一脚、低一脚,步行了40分钟到了新闸公交汽车站。
唯一的4路公交车,一等就是30分钟。挤上破窗旧车,我和妻子各自抱着一个孩子站立着,顶着寒风的侵蚀,陪伴着“哐当、哐当”的响声和滇波……妻子长叹一口气的说:“多少年了,这路难行,车难乘,出门就是遭罪啊!”
车到了西新桥,再转1路车,赶到常州火车站,售票处人山人海。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好不容易买到二张常州到南京增开的“棚车”车票。欣喜之后,我们怀着何为“棚车”的疑问上了车。
“棚车”竟然是铁皮货车;没有座位,没有茶水,没有灯光,而且站站停靠,逢车就让。车厢内空气混浊,火车开得像“老牛拉车”,车门又不能打开,闷得人心里发慌。老婆孩子吃不消,只能“哀求”坐在车门旁的旅客行个好,让其在车门的缝隙里透透气。
最尴尬的事,当属“方便”了。火车还没到站,旅客便在车门前排起了长队;到站了门一开, 男旅客便立刻跳下车,就近随地“方便”。有的人,小便到一半,听到火车起动的声音,就匆匆忙忙去追赶火车。好在火车起步慢,跑得快,边跑边拉着车门把手,一个箭步跃上了车厢。
而女乘客要“方便”就更辛苦了。在车厢一角放一只马桶,用蓆
条围绕起来,其实是个摆设。于是乎,有的女同志发挥忍劲,不吃不喝,坚持再坚持。
棚车伴随着啌咚,啌咚的响声,经过5个多小时的漫长煎熬,终于到达了南京站。孩子、老婆腿脚发麻,半天不能动弹。
到了南京码头,一票难求。无可奈何,在票贩子手上买了五等船票。原来五等仓位,其实是底层的一个客货混装的大货仓。鸡、鸭,
蔬菜瓜果,杂七杂八都有,一派乱象。臭味、烟味、腥味……塞滿了整个船仓,无奈只能忍受着。折腾了两天两晚,昏头转向地到了武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袓国大地建设如火如荼,铁路建设按下了快速键,劈山开路,打通了阻碍火车前行的山脉。不久,常州的高铁、动车相继开通。从此,棚车、绿皮车、东方红长江轮成为了历史。
曾经的回家路,突然变得短暂而迅速。那3天2夜的回家路载入了史册。于今,坐上舒适的高铁4.5小时就到了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票,点一下手机、即可解决票的问题、再也不需要起早摸黑排长队。
家门口有地铁、多路公交、打的等,多种方式直达火车站。任你自选,既方便又省时。大包、小包还有志愿者帮你送达。
坐上高铁,那是一种享受,一路让你陶醉,车厢内环境舒适,座椅柔软,打开笔记本电脑,观看影视,听听音乐,甚是惬意。优质服务,今非昔比,窗外风景,高楼大厦,美如图画,一幕一幕闪烁着新时代的光芒。
每逢佳节倍思亲。“昔日回家难”,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对于经历了几十个春运的我来说,“如今半日还”,见证了新时代的春运、道路、交通、服务的巨大变化。但不变的是中国人关于“过年”、关于“团圆”、关于“家”的深深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