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真史三七:“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评论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5-01-14 10:46:38
316 0 3

真史三“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评论

 文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历史两部悲壮的血泪史:一部五胡乱华,一部五代十国堪称明镜

五胡乱华中国古代最惨痛、最混乱的历史时期永嘉之乱以后,晋人南逃,文人矫饰曰:“衣冠南渡。”五代十国则是唐以后的事,祸起于唐朝政府的军政模式——藩镇,以使帝瘦臣肥,终致藩镇节度亡唐国祚,中原政权几经更迭。

五胡乱华与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两段分裂动荡时期五胡乱华是汉魏以后,西晋时期的乱世,然后是南北朝;五代十国则是唐后乱世,然后是赵家宋朝。

图片2.png

“五胡乱华”——要么死,要么忍,要么跑,要么抗

五胡乱华时期,所谓“五胡”,即:匈奴、羯族、鲜卑族、羌族、氐族“十六国”则几乎是这五胡所建立的政权即: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当然,这段时期肯定不仅仅只有这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余者因为政权规模及延续时间不及这十六国,便没被史家崔鸿录入《十六国春秋》,诸如网络热议的冉魏政权。

图片1.png

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立汉朝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晋朝,史称西晋。西晋一个政策则为亡国早早埋下了祸根,即是民族政策自古汉人虽有所谓华夷之辨,然儒家又提倡“圣人教化,当有教无类”,西晋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了宽容政策,将他们迁移到中原定居。晋武帝死后,傻儿子司马衷即位,可是权力落到皇后贾氏手里,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西晋权柄东海王司马越掌控,扶植司马炽当皇帝,司马炽时期的胡人已趁“八王之乱”后晋朝势弱纷纷兴兵反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率军攻入都城洛阳,俘虏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以后,晋朝统治中心南移,史称衣冠南渡,东晋由此始。东晋偏安南方,北方则陷入了无尽混乱,五胡政权相互厮杀,统治手段极度残忍。

五胡十六国时期世道过于混乱,要捋清楚定然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如不是史学家倒也不用去捋清楚,只要知道这段历史的存在,以及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影响便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说白了便是汉人正统逃亡南方,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方的统治者对此则无能为力。

“五代十国”——今天你造他的反,明天我造你的反

相比五胡十六国的复杂程度,五代十国则相对简单许多。五代者: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者: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南汉、北汉。

五代始于朱温朱温曾任唐朝宣武军节度使,获封梁王,后篡唐称帝建制,史称“后梁”。李存勖袭父李克用晋王位,后称帝,仍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同时覆灭后梁。石敬瑭原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兴兵反后唐,将败之时,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获得契丹支持而消灭后唐,以“晋”为国号,史称“后晋”。刘知远原是后晋河东节度使,趁后晋混乱之际起兵反晋,称帝建国,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郭威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指定的托孤重臣,手掌后汉兵权,为后汉隐帝忌惮,后兴兵反汉,即位称帝,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

五代终于赵匡胤赵匡胤原是后周将领,后周世宗柴荣死后,于陈桥驿发动兵变,篡后周帝位,以“宋”为国号。中原以外十国,则多为南唐或宋所灭,想要详细了解细看史书。

五胡乱华与五代十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西晋将北方游牧民族迁入中原,然后分封诸王,掌控地方军政,这是导致西晋亡国而五胡十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唐朝亦然,李世民那句“朕独爱之如一”仍然萦绕,唐朝重用各民族有才华有本事的人,中后期实行藩镇制度,将军政交由节度使管理,致使唐亡而进入五代十国。西晋与唐,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何其相似?

五胡乱华的主要区域在北方,这段时期北方主导者是“五胡”,汉族主导的东晋则在南方;五代十国则是全国范围,主导者则是汉族与沙陀族,少数民族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参与者。五胡乱华时期,胡人虽在潜移默化里被汉化,可是汉人胡化更严重,汉人几乎皆取了胡名,好在杨坚立隋后恢复正统文化;五代十国时期,则是少数民族积极汉化。五胡乱华时期,汉人虽想崛起并结束五胡乱华,却屡屡失败,这段时期最终由胡族画上句号;五代十国时,沙陀人建立的后唐一度有统一中原趋势,然而,最后结束这段混乱时期的则是汉人。

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的两个历史时期,竟然发生了两段极为相似的历史,不得不感叹历史还真总是惊人相似啊。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子兵
  • 西江月
发送

0条评论

  • 26655
    积分
  • 2367
    博文
  • 9378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