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韧性,守护美好生活
无所求
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人民日报12月6日)
韧性,是大家喜欢的词语,比喻顽强持久的精神。韧性原是物理学概念,指材料受到使其发生形变的力时对折断的抵抗能力;其量化定义是材料在断裂前所能吸收的能量与体积的比值。现用韧性来比喻城市的特质,形象又贴切,意义同样重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功能要求越来越强,城市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复杂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度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而指数级增长。城市治安、交通、消防、商业、燃气、电力、供水、供热、通讯、排水、地下管廊等等,每一个子系统的故障恢复能力,抵御暴风、暴雨、暴热、暴寒、暴雷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关系着城市的安全韧性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中国已将构建韧性城市纳入统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议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则是提出了打造韧性城市的总体要求、时序目标和具体的十一项重点任务。要把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就要抓紧落实,一茬接着一茬干起来。
硬件实打实才是硬实力,硬件系统是城市韧性的基础。提升城市韧性,从夯实硬件根基开始,也就是从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开始。意见要求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建立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掌握现状底数和管养状况;编制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数字化赋能,各个子系统的各个终端发生故障,甚至包括窨井盖缺失或损坏,信息能否迅速反馈到后台并立即得到处理;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城市功能系统遭受破坏,能否迅疾响应并得到尽快恢复,把损失降到最低;都标志着城市的韧性是否足够强大,标志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是否得到足够的保障。
提升城市韧性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基础数据的准确,到数据共享的安全,至数据价值的发挥,数字赋能的软实力也是城市韧性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到城市物流绿色配送,至应急状况下城市物资快速保障能力;从提升抗震、防雷、防火性能、老旧改造、老区更新的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到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包箱(快件箱)自助服务、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的智慧住区发展,至居民用电用火用气用水安全健康监测的数字家庭建设,可以说安全韧性元素无处不在。
打造韧性城市,提升城市韧性,是统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1”,是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民生大事、国之大者。让我们一起关注关心韧性城市建设,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