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是人性与理性的解放,宗教革命则在于对社会性的愚昧发起了攻击,整个十六世纪几乎被宗教革命的浪潮所占据。
一、宗教改革,向教廷宣战
耶稣和他的门徒出身卑微,并且早就警告过拥有财富的危险。教会保存的圣典文献若是落入了反对基督教的批评者之手,很可能会变成引爆的炸药。由于《圣经》是以拉丁文书写,极少数人能够阅读,如今高居于庙堂之上的教皇和主教们说它们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解读《圣经》的权责单位,如果有人要是利用《圣经》去批评教会的训示或作为,就会被当成异教徒被绑在木桩上烧死。
德国宗教改革的首创者马丁.路德教士(1483--1546年),他对宗教非常认真,在读到《圣经》中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顿时豁然开朗。保罗在信中说:“你只要相信耶稣就能得救。”路德得出推论:不必对神父的指示言听计从,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行善积德本身并不能帮助你得救。“因信称义”,成为路德教派的中心教义。
宗教革命是指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革命运动。他34岁那年通过发表《九十五论纲》对教会发难,中心议题是罗马教会大肆发行赎罪劵,把神的赦罪当成一种商品来出售。1519年,路德和罗马教廷的代表在莱比锡展开了公开辩论,日益走向正统教会的对立面。他在和罗马教廷决裂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人人都能阅读,人人都能成为自己得救的主人。宗教大分裂,新教由此产生。
马丁.路德使《圣经》走向民间,废掉了教会等“中介机构”,一些德意志王侯见猎心喜,若是跟着路德走,他们便可占据教会的土地,这使得路德能够幸免于难。路德希望通过温和的改革建立俭朴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取消复杂的礼拜仪式。但改革潮流很快超出了他所设定的范围,导致了激烈的暴力革命。面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起义的浪潮,路德不知所措,最终选择了谴责起义军的立场。起义军失败了,路德也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然而,路德教却从德国北传到了瑞典、丹麦和挪威,英国则是创立了自有的新教品牌,称为英国国教。1555年,根据《奥格斯堡条约》,路德派新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无独有偶,瑞士也产生了新教----加尔文教(亦称“长老会”,主要传布于瑞士、法国、荷兰、英国和北美等地),其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教相同。
罗马天主教会是一个跨多国的庞大组织,新教教会的形式不一而足,因国家而异。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不久有人从《圣经》中找到了批评马丁.路德的理由,由于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去诠释《圣经》、监督信仰,新教会不断增设,也不断被淘汰。在互相残杀、谁也没有胜过谁的百余年后,两方终于达成长期的休兵协议,包容的观念逐渐成形。
宗教革命是“护神”的,要回归本源的基督教义,反对的是教廷包办教务,主张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是通过炙手可热的各级神职人员。新教比旧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经》,代表了德意志民族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愿望,在这点上,新教和人文主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直到16世纪末,教皇保罗三世决定进行天主教的改革,批准建立“耶稣会”,禁止出售赎罪卷等等。
贝特兰.罗素说:“新教牧师像旧教教士那样冥顽不灵,尽管如此,在新教国家不久就比旧教国家有了大得多的思想自由,这是因为新教国家中牧师的权力较小的缘故。新教的重要性不在于树立异端,而在于分裂教派;因为教派分裂造成国家教会,而国家教会的力量够不上控制俗界政权”。英国宗教斗争之激烈程度远不如法国。伏尔泰说:“要是英国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专制;要是在那里有两种宗教,它们自己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残杀;但是,那里有三十多种宗教,而他们却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一个英国人,作为自由人,可以沿着他所喜欢的道路进入天堂”。
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是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社会行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