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刑事篇
安 文
《七修类稿》、《明英宗实录》说,明朝天顺年间,杭州有位姓沈的商人,家有田百亩,房十来间,金银财宝无数,相当有钱。但他没什么恶习,不喜欢赌博、嫖娼、花天酒地,从不穷奢极欲,生平唯一爱好就是养鸟。古人养鸟历史,时间非常早,《周礼》就载有六禽,分别是大雁,鹌鹑,鴳雀,雉鸡,斑鸠,鸽子。《史记》载助大禹治水的伯益,还发明了训鸟术和驯兽术。所以玩鸟对沈老板来说很正常,财富积累到了十辈子花不完的地步,不溜鸟真不知该怎么消磨时光。沈老板养了很多的鸟,最喜欢的是一只画眉。画眉不是稀罕物种,但沈老板这只画眉鸟体态轻盈,姿态饱满,羽毛光鲜亮丽,尤其叫声悦耳动听,真如天籁之音。有位徽州客商,就想花十两银子买下来。
电视剧和网络小说动辄几千几万两,十两银子听起来不多,但要知道明朝十两银子是很有购买力的。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买两石=两百公斤大米,而十两是两千公斤大米,四千斤大米,普通人家得吃上几年。所以,十两银子买一只鸟,当时令人匪夷所思。可一来沈老板不缺钱,不会把十两银子放在眼里;二来他是真爱鸟,这么好的画眉鸟,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所以徽州客商软磨硬泡好长时间,沈老板死活也不卖。这事当时在杭州引为笑谈,都说沈老板真是爱鸟爱痴了。
沈老板对别人议论无所谓,照旧每天早晨拎着鸟笼子在西湖旁遛弯。清晨湖畔远眺,晨曦初露,天地宛如水墨画卷轻轻铺展,薄雾缭绕,轻纱曼舞,阳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宛如细碎的宝石轻轻跳跃。湖边垂柳,微风摇曳,嫩绿枝条,少女低垂,远处山峦叠嶂,青翠欲滴,濛濛细雨,让一切都模糊起来。还是那个西湖,只是古人变成了今人。沈老板溜着溜着,突然是腹痛难忍,也许是胃肠炎,也许是腹泻,反正是挨不住,只好坐在堤边休息。可是这一坐,疼痛不仅没减轻,反而加剧,沈老板哎呦一声,冷汗直流,眼见要疼昏过去。正巧一个早出赶活的工匠路过,沈老板算看到救星了,连连呼救,说:哥们,我是杭州沈家人,此时突患疾病,得遇老兄,你赶紧到我家报信,让仆人接我,顺道再让他们请个郎中。
这工匠是善人,一看这不是杭州人尽皆知,家喻户晓爱鸟如命的沈老板么,怎么倒这儿了?让我叫人?好嘞,这就去!工匠飞奔到沈宅报信,沈宅主母,护院,家丁,使唤婆子等一帮人,登时心急如焚,在工匠带路下急匆匆奔到西湖柳堤。可是到了,众人目瞪口呆,惊呼连连——沈老板倚靠一阶石台,一滩鲜血缓缓从身下渗出,头颅竟不翼而飞,只剩尸身,死状甭提多惨了。当然,鸟笼子不见了,画眉鸟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常年豢养笼里的画眉鸟,运动功能退化差不多了,多数情况下靠跳跃移动,如溜出笼子跑不远。可是沈家人找来找去,方圆几里没找到画眉鸟,更不见沈老板人头。
沈家人五内俱焚,心神俱碎,思维那都错乱了,认为沈老板连跑腿钱都没给工匠,工匠凭什么如此殷勤,好心来报信?看来报信是假,贼喊捉贼是真,搞不好,就是他贪图画眉鸟珍贵,起了杀心,谋财害命,贼喊捉贼,假意报信,实则是想洗脱嫌疑!沈家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多势众,财大气粗,岂是一个小小工匠能对抗的,一大家子人不由分说把工匠扭送衙门,要治工匠杀人夺鸟之罪。
衙门老爷轻易不敢得罪沈家这种本地豪绅,他们都是纳税大户,修桥铺路,盖庙建院都要人家鼎力支持,再说沈家如此阔绰,几代之财,难保朝廷里没什么门生故旧。相比之下,这小小工匠一介平民,性命可真有点微不足道了。所以,衙门明显偏袒沈家,基本上沈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沈家说工匠把画眉鸟偷走了,衙门就认为工匠的确把鸟偷了;沈家说工匠杀人了,衙门就认为工匠杀人。
工匠呢,他是做好事的,纯帮忙,纯热心人,纯好心人,遭此无妄之灾,郁闷极了,当然不认,连呼冤枉。可衙门哪听他解释,动辄没好没歹一顿毒打,棍子重击,鞭子抽,烧红烙铁烫,不给水喝,不给饭吃,整宿整宿不让睡觉,把工匠折磨的实在受不了了,只好是含冤认罪。他也只能是胡乱说自己相中了沈老板画眉鸟,向沈老板索要,沈老板不给,自己恼羞成怒,杀了沈,砍了头,偷了鸟。衙门问头去哪了,工匠说随手扔西湖里了;问沈老板鸟去哪了,工匠说没注意,光忙着杀人,鸟兴许飞走了。那这案子,就是典型的冤案了。
可是,要铸成这桩冤案,光沈家恩将仇报,光衙门草菅人命还不算,还需要一份证据,而且得是实证。案发杭州府,杭州府衙门确定杀害沈老板真凶是工匠,可他们不能私自直接处死工匠,要把案件写成卷宗,逐级上报,要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核准,还要送皇帝。皇帝看完说没意见,签字确认,卷宗再返回杭州,才能执行死刑。那问题来了,上级部门和上级领导凭什么核准?当然是证据。工匠屈打成招认罪了,算不算证据?当然也算,卷宗只会记为他主动认罪。可问题是这样的证据,显然不够硬,也不够看,死者头颅没找到,丢失财物也无踪影,说白了人证物证全没有,这就定工匠死刑,肯定说不过去,卷宗送上也是白送。所以,杭州衙门虽给工匠定下了死罪,可苦于没证据,卷宗交不上去,无法进一步核准,只好是把工匠往大牢一扔,关了起来。
当然这衙门也没闲着,一方面组织衙役到西湖去捞头,另一方面重金悬赏,说谁发现沈老板头颅和他的画眉鸟,送到衙门来,重重有赏。重赏之下,事情果然有进展。杭州城外有渔民两兄弟,看到衙门张贴布告,风风火火拎个人头来了,往堂上一扔,说这就是沈老板头颅,我们在西湖上捕鱼,碰巧捞到了。这人头搁水里经年累月一泡,那就不能看了,面目全非了,所以这两兄弟送来的头颅,到底是不是沈老板的,谁也不能确定。可大家都会想,头颅这东西很难造假啊,也不能说把谁的头借过来凑数,更不可能为赏银还杀人取头来冒充沈老板的,所以这头颅虽已不能分辨相貌,但也八九不离十了。最重要的是,案子一直在衙门里拖着,对衙门的影响很大。
明朝知县都是流官,就是不长期任职的官员,每到一地,长的干个三年,短的两年,很快就调走了。调任就涉及升迁还是贬职,是到更富裕地区,还是满面红光的从知县升到知府,或者运气更好,直接举荐到做京官,还是时运不济,调往鸟不拉屎的偏州僻邑去,这都要看你在任时的表现。这案子不知是杭州下辖哪县发生的,但无论发生在哪里,接手这案子知县,肯定不愿长期悬而未决。知县们往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在任时赋税及格,社会平稳,民生尚可,治安良好,那很大概率就有升迁希望。尤其是治安这块,大家都看在眼里,也会成为知县能力和政绩的直接体现。所以明清两代甚至有讳盗行为,就是地方官对辖区内发生的抢劫,杀人,强奸等重大案件,往往不愿立案侦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遮掩就遮掩过去,绝不让上面知道。因为只有在任时没发生这些重大案件,才能体现治安良好。
沈家是大户,告到衙门了,想讳盗讳不成,只好立案。可既然立了,就要尽快破掉,拖来拖去成了悬案,解决不了,处理不好,那就能反映知县能力优劣。所以,衙门着急找证据,现在证据自己送上门来了,那岂能不要?因此衙门轻易认定,这就是沈老板的头颅无疑。证据有了,卷宗就好写了,写完往上一报,个把月流程走完再还转衙门,这就可以行刑了。
这个工匠,当时该有多么绝望。他也许是女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父母的儿子,有一个普通平实的家庭,有一份赚的不多却足以养家的生计,有亲人,有朋友,有自己的人生,努力的活着的同时,也用最大善意来帮助陌生人。诚然,他是个善良的人,如不善良,又怎么会对病倒路边的沈老板施以援手呢?可是,做好人,做好事,付出了残酷代价,他被诬陷,被唾弃,被捉到衙门,叫屈没人理,诉苦没人听,铁骨铮铮好汉子,家里顶梁柱,严刑拷打之下只能认罪,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他焦虑,挣扎,痛苦,最终含冤而死,人头落地。没人知道他在那个寒冷的早晨对沈老板的帮助,只会认为,这是一个罪有应得杀人犯。
但谁也没想到,工匠被处死几年后,沈老板关画眉鸟的笼子,竟出现在了离杭州不远的苏州集市上,一个行为诡秘的商人公然售卖,被那个徽商一眼认出——这不是沈老板手里的笼子么,这人立刻返回杭州,把线索提供给沈家。沈家人惊惧之下,知道恐怕之前冤枉了好人,好在没彻底泯灭良知,立刻又告到衙门。衙门反应也很迅速,立刻把这卖鸟笼的人捉来,审讯之下,真相终于大白。
原来,这商人几年前到杭州做生意,正巧遇到在西湖边上遛鸟,突发疾病的沈老板。在工匠奔沈家间隙,商人临时起意,趁沈老板不备,一刀砍下头颅,夺走画眉鸟,逃之夭夭。沈老板的头,则被商人藏在西湖岸边一棵枯树洞内,衙门后来找到了。新的疑问出现,既然真凶另有其人,沈老板头颅找到了,那当年渔民兄弟送来的头颅又是谁的呢?衙门又把渔民兄弟缉来,一番审问,得知了一个瞠目结舌的真相——原来,衙门张贴布告寻访沈老板的头颅,还有重金相赏,渔民兄弟看到后见钱眼开,竟返回家中祖坟,掘出逝世多年的父亲尸体,割了头颅,冒充沈老板的,在衙门换了赏钱...
最后,杀害沈老板的商人,冒用头颅的渔民兄弟,全都被衙门斩首,弃之于市。惨死的沈老板,枉死的工匠,杀人的商人,献伪的兄弟二人,小小一只画眉鸟,竟然就这么拿了五条人命。
故事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明朝历史学家郎瑛的史料笔记《七修类稿》写的。郎瑛是明中期文人,专业治史,行文考据严谨,常为史书所阙,写的东西可信度很高,所以这个故事也许真的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