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成员陶炜/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陶炜 常州报道
“我本来是一个活不到成年的人。”王德林说。
七岁时因车祸高位截瘫,左肾和半个肝脏、脾脏都被切除的王德林,在卧床至今的五十年里,建立了“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常州一加爱心公益服务中心,自1999年至2024年,常年为300多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残疾人提供日常定点服务,服务时数超85万小时(不完全统计),服务群众达32万余人次。但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的王德林觉得他才是最大的受助者。
“医生说我活不到成年,但我马上就要花甲了。如果没有这些志愿者,我是活不下来的。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够理解我对志愿者的这种情感,这些人成就了我的一生。”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采访常州市多家助残公益组织的过程中,《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了许许多多自身是残疾人却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人。在常州一加爱心公益服务中心,除了王德林是残疾人,他的副手一凡也是残疾人,他的志愿者团队里还有许多残疾人。在常州市武进区心家园公益助残服务中心,中心的创立者王文贤自己是高度烧伤,她组建的文艺队里还有二十多名残疾人。
这些受助者,成为助人者。他们串起了微光,汇聚成了火炬。
王德林:把志愿者和受助者连接在一起的人
王德林出生在西藏拉萨,7岁时因车祸高位截瘫,从此与小床为伴。他没上过学,却在床上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
1983年,16岁的王德林随父母从西藏拉萨迁居到了常州。初来乍到时,他没有朋友。1997年,因为电话参与电台《兰陵之声》节目,王德林结识了十多个听友,其中有学生、下岗工人也有残疾人,这些朋友在听说了王德林的情况后纷纷来看望他、鼓励他。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在1999年5月第一次被人背着登上了常州文笔塔。正是这种人间温情,使王德林萌发了成立爱心社照顾孤老、残疾人的想法。1999年7月,王德林发起成立了一加爱心公益服务中心的前身“一加爱心社”。刚开始,“一加”通过电台广播、张贴校园海报招募志愿者,王德林则在他的小床上接听电话,搜集整理受助者的信息,然后再安排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这一干就是二十五年,“一加”的运作方式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在调整,但王德林始终是那个把志愿者和受助者连接在一起的人。
“‘一加’这个名字有三层含义。第一,‘一加’就是‘一家’。不管是志愿者,还是受助者,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平等的一家人。就像我自己,是一个受助者,也是一个志愿者。别人在帮助我的时候,我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每一个残疾人志愿者也都是这样;第二,‘一’加上‘+’是个‘干’字。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但要认真实干,哪怕只是去洗个衣服,也要把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做好;第三,我们只是个‘1’,但‘1’的后面可以加上无数个数字。‘一加’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去参与这样的事业。”王德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王德林做到了他所说的。王德林的副手一凡也是残疾人,“一加”公众号的责编沈铭磊是脑瘫患者,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彼此支持,共同做力所能及的善事。他们琐碎而又细致的志愿者服务却是实干,从陪聊天、做家务到给卧病在床的人翻身、擦洗,甚至到最后把人送走撒骨灰,贯穿了受助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成立至今,已有百余位孤寡老人及重残人士在“一加”的陪伴下离世。同时,“一加”也吸引了许多人共同参与公益事业。截至2024年6月,“一加”登记在档志愿者累计2万余人,长期定点服务志愿者骨干常年保持300名左右,其中在校学生约占80%。王德林很重视发展学生志愿者,他觉得,如果年轻人能在学生时代做过志愿者,对学生一辈子的成长都会有影响。
除了继续推进“一加”的发展,王德林正在推动一个新项目——“爱心小屋”。通过推动一些服务对象在自愿的情况下合租住在一起,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志愿服务。既可以残疾人相互帮助关心,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又可以方便志愿者参与助残,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助残。目前,这一项目正在试点中。
王文贤:帮助残障人群实现自我价值
由残疾人创立主导的志愿者组织,不止一个“一加”,常州市武进区心家园公益助残服务中心的创办人王文贤,就是一位因高度烧伤致残的女性。
2000年11月的一场大火,让王文贤全身烧伤面积达96%。她在医院住了177天才出院,又花了整整5年才完成了体能康复训练能够走出家门。中途她很多次想放弃,但因为家人的爱,才坚持了下来,决定好好活下去。她开始学习心理学,参加系统的心理培训班,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国家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拿到证书的时候,王文贤找回了自信,也有了回归社会的底气,她开始参加常州市心理学会的社会公益活动,积累心理服务的经验。
2012年她成立了王老师心理工作室,开通了王老师心理热线,2014年在武进区民政局和区残联的支持下,她创建了武进心家园公益助残服务中心,长期为残障朋友提供心理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创立心家园之前,王文贤曾加入过王德林的“一加”,在其中提供心理辅导。由于住址离得远,之后选择了自创心家园,但她将王德林视为精神领袖。
“我自己是后天致残的,所以我知道作为一个残疾人面对‘无用感’时的难受。所以我一直本着一个宗旨,我要让他们感觉到自身是有用的。就像我自己,在公益的过程当中,我也抚平了内心的创伤,在公益的过程当中成就了自己。”王文贤告诉记者,心家园的立足点就是从助人的过程当中让残疾人做到自助,通过激发残障人士的潜能,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据介绍,心家园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服务理念,“专业心理+以残助残”为服务特色,开设“心幸福公益课堂”系列课100多场次。她们举办了“一只蛋糕的力量”集体生日会,坚持每个月为残障朋友过集体生日,为他们搭建情感交流平台, 目前已经开展2000多场次,成为特色助残服务品牌。她们开展了6届残疾人厨艺比赛、趣味运动会,让残疾人展示自我的风采,组建的队伍刚刚在江苏省首届肢残人柔力球趣味赛上拿了奖。她们成立了心家园残疾人文艺队, 自编自导,排练小品,手语,快板,到社区为老人演出、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些原来的受助者成为社会志愿者。
除了王德林和王文贤,在常州还有许多残疾人在发光发热帮助他人。常州金坛华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立者孔锡生,本身是一位残疾人,他从金坛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起步,成功创立出年销售额达两千万元的企业。在创业成功后,他投资设立了金坛华标残疾人就业创业中心,免费提供场地帮助其他残疾人创业、就业。而在常州市新北区春江街道组织的五彩志愿队里,同样有不少残疾人志愿者在力所能及地投身公益。这些在人们刻板印象中属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如今成为了助人者。他们串起了微光,汇聚成了火炬。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