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博物馆这本“线装书”
无所求
暑期热,不及神州“博物馆热”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年末伏不一般,高温湿热太极端”“7月惊现有史以来‘最热两日(7月22日和23日,全球日平均气温分别达到17.16°C和17.15°C)’ 2024成为最热一年几无悬念”。然而,全球暑期的热,尚不及中国的“博物馆热”。“一票难求”“一约难求”“订票难”“预约难”反映了博物馆“热辣滚烫”的火爆程度。7月,相关博物馆的全网信息量71.68万条,同比增长3.32万条;65个涉及博物馆话题登上各大网络热榜,环比增幅66.67%;7905家媒体发布博物馆信息16.69万条,占全网信息量23.28%。“去北京领略‘中轴线’上的文化传承”,“在陕西感受五千年历史脉络”,“到上海领略古埃及的文明”……博物馆热度持续高涨,成为暑期游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许多城市的“泼天流量”。
这让我回忆起改革开放初的两个小话题。国门刚刚打开,不少人出去看了一圈回来惊叹万分,与随便哪一位老外交流,对方都流露出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或许除了专业不及自己,其他任何方面都比自己强。当时我们讨论过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我们一是读的书太少,出游的机会少,还有就是博物馆少,人们去博物馆更少。笔者在南京读了4年书,新华书店去得不少,学校图书馆去得不少,但从没去过南京任何一家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还有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是某同事和另一人曾去法国,游走到卢浮宫博物馆旁,同事要进博物馆去看看,另一人说不想进。同事劝他说,你不进去看看会后悔的,那人非常坚定地回答:我永远不会后悔!时光的扉页悠然翻飞,40年是一段小小的历史,中国的发展与变化真是快得惊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博物馆是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阐释与展示文物和标本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并为教育和欣赏提供社会服务的永久性机构。中国博物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在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家;2023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不言而喻,中国“博物馆热”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博物馆让遗产“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并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博物馆的建设与服务工作,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博物馆不仅可以收藏文物和标本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还可以依托融媒体技术,制作沉浸式体验空间,让硕大的物质遗产在人们眼前身边“活起来”。以中国大运河为例。这座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3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35座城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014年,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么一条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如何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呢?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也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三周年。对于只有3年“芳龄”的新建博物馆,从“零藏品”起步不说,“镇馆之宝”更是无从谈起,即使从全运河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58处能够得到的可陈列于博物馆的文物也屈指可数。大运河博物馆仅靠基本陈列,显然是没有影响力的。但是走进“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的观众,都被一件巨型展品所震撼。那就是宽25.7米、高8米的古汴河剖面,这是当前全国最大的可见、可展示的古河道剖面。站在这一墙古河道前,无人不发思古之幽情,唐宋元明清不同地层的细微变化,配以考古学家的标注和出土的实物,仿佛一部剖开的历史,诉说着千年往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依靠创新展陈理念,用美好体验吸引观众累计近千万,3年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以“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为起点,串联起与漕运相关的征收、税制、制度改革、运输体系、水工技术、管理制度、仓储技术、城乡风貌内容,呈现大运河历史上漕运功能的辉煌历程,也取得了成功。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各有其趣
当前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与“China Travel(中国游)”“city不city”一起,“中国博物馆很好逛”也成为美名远播海外的网络流行语。从藏品超过百万件且以“中国青铜器之最”的后母戊鼎镇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金锁穹顶、美轮美奂被誉为“科学爱好者天堂”的中国科学技术馆;从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交相辉映的南京博物院,到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的苏州博物馆;从马王堆出土文物荟萃的湖南博物院、越王勾践剑惊艳天下的湖北省博物馆,到馆藏集岭南文物之大成的广东省博物馆……这些中国博物馆中的代表性场馆,令世界瞩目。据媒体近日公布的《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全球主要景点游客报告》显示,有7家中国博物馆上榜全球前20名,占了1/3。
除了国家和各地各级政府主办的博物馆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持续增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国城乡民间的博物馆同样也风生水起。例如收藏家马未都创办的博物馆,多年前曾经风闻的烟标博物馆,常州有屠一道根雕博物馆,有居民个人收藏的毛泽东像章博物馆。《人民日报》2024年9月4日报道了浙江的百年古镇百丈镇有6个乡村博物馆,纺梭主题博物馆收藏了2.3万多把织布梭,凝结着传统织布工艺的智慧,承载着乡村文化与乡土记忆。还有竹艺博物馆、农历博物馆等。笔者近年参观一些本地著名乡村,发现这些村几乎都有农具及农家物件博物馆,收集陈列的是普通老百姓加使用过的、淘汰不久的生活用品和农耕工具,相比主流博物馆收藏的宫廷王府名贵用品,颇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之别趣。
“博物馆热”促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助推“博物馆热”。博物馆是一汪穿越时空、静默承载的历史记忆,是笑而不语的“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恪守尽职“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更是“一本展现深厚文化底蕴和古老悠久历史内涵的‘书’”。这是一本线装书,需要轻轻地翻阅,静静地思考,系统地研究、生动地展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裸眼3D……数智时代丰富多姿的技术,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把“线装书”变成“一所大学校”。如南京博物院的“物华天宝——数字文物之美”、敦煌博物院的“数字敦煌”、三星堆博物馆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沉浸式数智展览、浙江省博物馆的“云上浙博”……都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观赏、聆听、思考,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博物馆热”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8月20日至27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主题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教研并重 数实融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才能让“博物馆热”持续下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为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指明了方向。“博物馆热”之后需要冷静的思考和探索,博物馆的服务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门票预约如何摆脱“黄牛”的干扰?服务时间如何满足大众需要?常州、绍兴、福建等地“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可否推广?如何培养博物馆科普人才队伍,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如何缓解大城市和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博物馆资源占有不均?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2024.9.5 15:10
(已刊载《标准生活》2024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