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珂巷是常州市的一条古老而著名巷子,明、清时期的常州官方地图上就标有”鸣珂巷“,2008年被常州市政府命名为”常州历史地名保护“地,人们都关注鸣珂巷巷名的来历?
鸣珂的解释之一:其中“珂”的含义是古代马笼头的玉形装饰物,因骑马行走时有金石之声,故称鸣珂。乘马鸣玉珂的多为达官贵人,有人说鸣珂巷的巷名来历与此有关。
鸣珂的解释之二:亦作“鸣珂巷”,唐代京都长安胡同名,为当时妓女聚居之所,后作为冶游场所的代称。唐白行简《李娃传》:“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於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告辞了鸣珂巷,待嫁那韩辅臣。”明汤式《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复有跨海征进之行故作此以书其怀》套曲:“丽春园万马萧萧,鸣珂巷众口嗷嗷,将一座翫江楼等闲白占了。”
明、清时,常州鸣珂巷,与南京秦淮河、苏州红䄂招、杭州翠云楼,并称为江南四大烟花胜地,名妓陈圆圆就是从常州鸣珂巷出道的。有人说鸣珂巷的巷名来历与此有关。
鸣珂巷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壁弄,全长约300多米,宽约3米左右,与北大街呈丁字形,最初的鸣珂巷路面由青石板铺就,泛着幽幽的光亮。沿巷两侧的大门,以石库门建筑为主,条石砌成的门框,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建筑一般都是两进或三进的格式,前后有天井,东西各有六间厢房,底楼中间是大客堂,二楼还有亭子间。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鸣珂巷内大户人家仍然居多,这些人家在鸣珂巷已经居住百余年之久,在小巷中段的蒋宅从建造到当年,居住已经超过四、五代,达到200余年。鸣珂巷内58号还有清代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进士徐燮钧庭院,颇具江南庭院建筑特色,是鸣珂巷中有代表的庭院。
以上所陈述的鸣珂巷房屋状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也已式微,战争、自然灾害、朝代更替等因素,使这些曾经富丽秀气的江南民居建筑在风雨飘摇失去了存在感。
我认识的鸣珂巷之一:
北大街北面路口与大观路南相交处,习惯称作“府桥头”或是三牌楼,东面是东横街、西面是西横街,东面路口有一个“老虎灶”,西面路口是一个邮电所(储蓄所),门口处有一个绿色的邮电铁桶,寄信投放在桶里。
从北大街北往南走几步,朝东有一条巷子称作“府东巷”,直通化龙港,里面有“府东巷菜场“、”府东巷粮店“,府东巷与乌龙庵相交,这里的住户前门是东横街、后门是府东巷,前后都有走廊相通,有的是地下通道,这是一条比较热闹的巷子。
府东巷西边是府西巷,通向邮电路,可与西横街、鸣珂巷的多条巷子相通。
从北大街再往南前行约70余米处的西侧,有一条小巷称作鸣珂巷,巷口的北侧是一个二层楼的南北杂货店,老板姓高、巷口南侧是民政局和军供站。
鸣珂巷在我记忆中有三处地方特别有印象。
第一处是巷口有一鞋匠铺,鞋匠从小脚有疾,以修补鞋子谋生。那时一般鞋子是由家庭主妇自做的,夏天单鞋、冬天棉鞋,家里只能做鞋帮、纳鞋底,把鞋帮与鞋底绞合起来,还需“鞋匠”来完成。鞋匠还修皮鞋、钉鞋掌、钉鞋眼、补雨鞋等,所以鸣珂巷的“鞋匠”生意尚好。鞋匠铺门口有一个木质鞋架子,上面放着各种色彩已上好木楦子的鞋子凉晒,成为鸣珂巷的一景。
第二处是进巷口50米处的豆腐作坊,这是一家有年代的豆腐作坊,豆腐店的老板娘生了二个女儿,为了传承家业就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女婿姓陶也就成为豆腐作坊的“主力军”,大女儿颇有姿色,人称“豆腐西施”。豆腐作坊有三开门面,东面一间放着一锁大石磨,拉磨有一头灰驴,每天围着大石磨转,磨出的乳色豆浆放在一个大木桶里,待豆浆煮熟后在弥漫的雾气中,满屋散发着豆脂香气。这里有老豆腐、嫩豆腐、百页、豆腐干等豆制品。这里的生意好,一是品质好,价格公道。二是服务态度好,都是街坊邻居,知根知底。三是货真价实,屋角处堆放着一袋袋干黄豆、大缸中浸泡待磨水黄豆就是最好的广告。
小时候路过豆腐作坊时总要在此驻足,观看蒙眼的灰驴推磨或列嘴嘶叫……。
第三处便是著名的鸣珂巷幼儿园。
1908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常州市中心的北直街开办“崇真中西女校”,校长为美国人罗淑君女士。1923年,因“崇真女校”声名鹊起,原校舍捉襟见肘。遂购得鸣珂巷陈家园地块,建造曲尺形房屋数十间,同时建有罗淑君女士花园小别墅一座。新校移至鸣珂巷后,改名“私立崇真女校”,并在校内增设幼稚园。当时的武进县知事姚绍枝捐资建筑阴雨操场供学生雨天活动,并以她的两个女儿“贞”、“萱”二人的名字命名为“贞萱堂”作为纪念。1927年,“崇真女校”,改名为“常州崇真小学”,在以后的年间校名多有变更,至1945年复名为“崇真小学”。1952年9月,学校改为“鸣珂巷小学”,1953年3月7日,学校剥离了小学教育,专业从事幼儿教育,正式被命名为“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成为常州市教育局唯一的直属公办幼儿园。
1948年,“崇真小校”四十周年庆典之际,蒋氏父子、李宗仁、孙科等民国政要均为校庆题词。蒋介石先生题为“亲爱精诚”,蒋经国先生题为“清清白白的做人,实实在在的做事”。从中也可窥知常州“崇真小校”在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
1956年秋季,我入园——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
家住常州天皇堂弄,距离幼儿园约有2里,那时上学都是自己步行到幼儿园,除下雨天祖母送伞到幼儿园后接我回家。
几十年了,对鸣珂巷幼儿园早已记不清楚了,唯一园内一棵茂盛大树印象颇深,周围是一片绿茵茵的柔软草坪,开着无名的小花,昆虫在草地上跳跃、蜜蜂、蝴蝶在飞舞。草地边缘有滑梯、转盘等游乐器械。课间老师带领我们在草地上“击鼓传手帕”、“老鹰捉小鸡”、”拔萝卜“、”找啊,找朋友“……,在绿草地上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教室是在一座二层楼的木质的楼房,房间里有大型积木、手工劳动的橡皮泥、绘画的蜡笔等。中午有专门的房间睡午觉,午睡后会发放点心,有时会是一碗糖粥或一碗青菜煮面条、也会有糖果、饼干等小点心。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一般孩子在家里是吃不到饼干之类的糕点,发了饼干还舍不得当场吃,放在口袋里带回去与家人分享,至今老兄弟在一起,有时还会津津乐道讲起儿时的乐趣,他们是如何“骗”我的饼干吃。
入园后,会发放给入园小朋友园服,二件白色的包衣,上面有机绣红色的”鸣幼“两字,平时把一块手帕用别针别在包衣上,可以随时搓去脸上的污物,也是培养从小爱清洁的习惯。
1959年秋,离开学习三年的幼儿园,当时并没有拍摄合影团体照片,只是每个孩子发了一个铁皮铅笔盒子,我的铅笔盒图案是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
我认识的鸣珂巷之二:
鸣珂巷幼儿园学习完后,进入了常州市觅渡桥小学。觅渡桥小学历史悠久,也是瞿秋白烈士的母校,在这里德、智、体综合教育氛围浓厚,教育设施完善,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丰厚的基础。在这里也认识了更多的同学,居住在鸣珂巷的同学也很多,使我有了进一步认识鸣珂巷的机会。
豆腐作坊隔壁的李同学,是班里的“二条杠”班干部,星期三下午老师都要到常州教师进修学习,这时班干部就成为临时小老师。小学毕业后与李同学一别几十年,直到本世纪初,常州防疫站领导来工厂检查工作,相谈才知道她已是市防疫站的主要负责人。
豆腐作坊对面一排木门里住着蒋同学,性格沉默寡言,在四年级时与我一起成为学校的升国旗手,他母亲是北大街“大生面店”的营业员,瘦弱的身体、白皙的脸上总是忧郁的感伤,丈夫原是做面粉生意的,这家面店曾是她家开的,面店很大,里屋有一台大型的扎面机,其后院的房屋与鸣珂巷居住的房屋相连。上世纪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对常州大轰炸,烧毁了常州许许多多的房屋,鸣珂巷内许多房屋及蒋氏家的房屋也在烧毁之中。
鸣珂巷中段南,有一座二层楼房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州纺工局建造给系统内干部居住的,目前还在,需从红星巷进入。张同学居住在此,人很聪明,常受到老师表扬,四年级开学后再也没有见到他,后来才知道,在医院被用错药后离世,再也不能与我们一起学习了。
有一个同学叫钱金宝,忠厚老实,同学常戏称其姓名,有钱、有金子、有宝贝,真是有钱人,他听了不恼也不争。他家的房屋是单独门面,有三级青石台阶。
鸣珂巷里内有许多小巷子——如浴室弄、法家园、穿心弄、学桥弄、红星巷、解放里等,里面也住着我的同学,少年时代的我,经常穿梭在鸣珂巷的里里外外,常州鸣珂巷与我有着不解的缘份。
鸣珂巷东面是北大街、南面是玉隆观巷、西面是红壁弄、荷花池、通向邮电路、北面是府西巷、西横街,通向常州第二中学、西横街小学,文在桥等。鸣珂巷还纵横连着大庙弄、小庙弄、玉佩弄、茅司徒巷、牛角尖、庙沿河、坎宫弄、舜宜巷、庙西巷、庙直街……。这些巷子、里弄里也点缀着许许多多的古建筑或遗址,如民国建筑中山纪念堂、常州商业局里的古银杏树、玉佩弄5号、9号、17号的民国时期老民宅、1841年建立的新式学校“冠英小学堂”、明朝时期位于大庙弄西北的柏花楼旧址,楼主陈济是统筹编著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领军人、革命先辈瞿秋白居住过瞿氏祠堂、也包括位于鸣珂巷幼儿园内的崇真小学旧址,这是国内较为完整的20世纪的西式别墅,现在已修整一新……。
有许多建筑已不复存在了,如荷花池畔的“客园”,园主谦称自己在常州园林丛中只是一个过客,所以把自己建造的园林称为“客园”。在玉佩弄里北侧有一处建筑,就在玉佩弄5号对面、内有假山、奇树红花绿草、白墙黛瓦红色的花格长窗、满地的青石板铺地,在一个有绘画的亭子顶上,矗立着一只展翅振飞的大鹰,这是玉佩弄的标志物,远远就能望见,是我少年时代常去的地方,印象最深,现在没有了,也没有一块铭牌说明此建筑物的来龙去脉,这是我对常州老城厢建设中一点遗憾。
鸣珂巷的现状:
常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几天不出去城市面貌就会有新的变化。鸣珂巷也有许多年没有去朝拜了,于是选择了一个晴朗日子,到鸣珂巷去溜溜,此时鸣珂巷模样与当年早已不一般了。鸣珂巷巷名的指示牌蓝白相间特别显目,现在鸣珂巷总长度约为110米,巷子口约50米的长度,两旁已被高楼大厦代替,往西的南侧约60米长度为鸣珂巷原有的老房子,因道路拓宽,鸣珂巷的老房子已剥去了半面外壳,从门牌号码来计算,这里还有7户人家。
这些房屋有的门面不整,用水泥块封堵,有的连起码的房屋样子都不完整。我遇见了原住在法家园里的81岁李先生,他是从小至今生活在这里的鸣珂巷老人,我与之对话鸣珂巷今昔,他对这里的人与事了如指掌,这里有门牌号的人家房屋也大都租给了外地人,房屋的主人大都等待城市拆迁。这里的房屋建筑已谈不上江南民居的美感,有的房屋大樑已断成为危房,老式的黛瓦片上长着枯萎的瓦花似蓬乱的茅草,这里的房屋除7号的青砖房屋有着民国建筑的的风格,其他房屋均破败难看,连起码”残缺美“的诗意都没有,与周围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相比,这里是杂乱无章的棚户区、这里是凭吊古鸣珂巷的遗址、这里是居住鸣珂巷最后的人家。
我察看了正在完工的鸣珂巷幼儿园,西式的大门与旧时崇真小学的欧洲门楼一样风格,更有时代特色和气魄,一幢幢教学大楼连接在一起,颇为壮观。”崇真女校旧址“2018 年3月25日被常州人民政府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勒石公布。鸣珂巷幼儿园在周围一幢幢荷花池公寓、玉隆花园的高楼烘托,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经过改造后的鸣珂巷幼儿园其接受幼儿教育的幅射面更宽大、更有影响力。鸣珂巷是常州老城厢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常州历史地名保护的老巷子之一,其如何保护、光大是常州城市建设中需要探索的课题。
鸣珂巷现状之一
鸣珂巷现状之二
鸣珂巷现状之三
鸣珂巷现状之四——鸣珂巷的早晨(要倒过来)
鸣珂巷被 授于”常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地
鸣珂巷幼儿园新建的园门
鸣珂巷幼儿园的部分教学楼
崇真小学的保育证书
笔者童年时穿着“鸣幼”的园服与长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