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酒店订单订后即焚功能引争议”话题登上热搜。据报道,用平台小程序订酒店时,有一个“订后即焚”的选项,使用该功能可使“住后订单自动删除,保护隐私不被泄露”,此功能引起网友热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键删除”绝非保护用户隐私的有效手段。从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平台数据技术的角度审视,数据的“删除”操作远非简单的物理性移除。因为一旦用户进入平台系统,这些数据就已经被平台所掌握,其实际控制权已转移至平台方,用户本身并不具备删除这些数据的权限。即便订单表面被标记为“已删除”,其在后台系统中仍可能留有可被复原或追踪的痕迹。因此,所谓的“订后即焚”功能,只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虚假安全感,而非法律意义上或技术层面上的真正数据保护。
其次,平台推出“订后即焚”功能的真实意图是出于强化用户隐私保护还是为了规避潜在的法律责任?从表面上看,该举措似乎旨在保护用户隐私,但用户信息一旦被“订后即焚”,平台在面对服务质量争议、信息泄露事件等法律纠纷时,可能会以信息删除为由,试图逃避法律责任。
进一步而言,平台是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角度推出此项功能,更要为用户的合法权益筑牢防线。因为用户的维权权利、报销凭据的留存等,均为法律所保障。平台在用户选择“订后即焚”前,有义务清晰地告知用户该功能产生的具体影响。若平台未能履行此告知义务,一旦用户在后续维权过程中因不知情而陷入困境,平台就会陷入信任危机的泥沼。这种对用户权益的忽视,终会反噬自身,影响平台的长期发展。
酒店订单“订后即焚”,最关键的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与其拿着道德量尺去衡量,不如拿着法律天平去称量。所以对于平台推出的酒店订单“订后即焚”功能,广大消费者应当谨慎看待,在选择“订后即焚”功能前,要保存所有与订单相关的证据,方便日后维权。平台也应认识到,真正的隐私保护,需建立在全面、严谨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而非把解决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删除用户订单信息上,可谓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