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常州 乡愁 梓溪刘氏
安 文
叶舟先生介绍,常州刘氏原世居江右南昌梓溪,故名梓溪刘氏。明初刘重义率二子刘旺、刘兴随朱元璋征战,刘兴遂定居江阴城西青山里泰山坊,第四世刘海迁居江阴马驮沙。明成化七年(1471),马驮沙从江阴划出,设靖江县,刘海慨然捐资二万金建城,授五品职衔,成为靖江刘氏始迁祖。刘海有四子,次子刘璘,璘次子刘安,安次子刘位,刘位分支后称“璘安位”支。梓溪刘氏曾出五进士,璘安位即占三。刘国钧、刘靖基均出自璘安位。刘国钧为第二十三世,刘靖基为第二十二世,但刘国钧长刘靖基十五岁。
刘国钧(1887—1978)生于靖江县生祠堂镇(今大兴镇),祖父刘品荣年轻时在靖江县城土布行学徒,后回生祠堂镇开小布庄。父亲刘黻堂早年入塾读书,考取生员,此后屡试不中,在西乡坐塾。刘品荣去世后,刘黻堂不善经营,小布庄歇业,应试无望,即得“心恙”。赖妻子丁氏贤德,“攻苦食淡,针刺佣工,以育儿女”。刘黻堂以测字务主,夏书便面,岁暮书春帖。刘国钧幼时家贫,读私塾半年辍学。十多岁自谋生路,做过小贩,到槽坊做苦工,15岁到常州奔牛镇刘吉升京货店学徒。1909年开始独立创业,创办和丰京货店,并开办染坊,因经营有方,逐渐积累一些资本。1915年,与蒋盘发、刘宝森等人合资,创办大轮机器织布厂。1918年春,他收回大纶投资,独资创办广益布厂,开工不到一年就盈利3000余元,此后年年获利。1922年,又建了广益二厂,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布厂。
蒋盘发创办的大纶纱厂于1924年停产清理,1926年由银团接办,因管理不善,工潮迭起。此时,“久记”股东愿以50万元出盘。刘国钧积极联系,筹集资金。当时常州较有实力之工商界对经营纱厂缺乏信心,刘国钧几乎到处碰壁。经多方奔走,连大纶纱厂少数原股东以少数资金投入在内,勉强筹集40万元,他个人即占半数以上。1929年底正式协议盘买大纶纱厂。初步达成协议时,无锡唐星海亦有意来常州经营纱厂,拟出5万元请刘转让,但刘国钧经营纱厂之意志坚定,未予同意。接办大纶久记纱厂后,更名为“大成纺织染公司”,次年开始生产。
大成纺织染公司在常州大南门外,刘国钧接办后任经理,负责厂内生产,刘靖基为协理,负责营业,并在上海设办事处,由刘靖基常驻负责。当时大成公司资金,注册为50万元,因筹集不足,实收40万元。但以万枚纱锭,260台布机规模之企业,流动资金至少需50万元方能周转,又因原大纶纱厂经营时,对机件维护保养较差,许多必要的附属设备亦不完善。刘国钧看到对生产极为不利,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遂进行大检修,并增加必要附属设备,共花13余万元,周转资金更感不敷。他以其广益染织厂名义向金融业借到长期信用贷款,加上私人垫款,共垫人大成公司达40万元,故大成公司流动资金尚能勉强周转。由于刘国钧曾经营布号,又经营布厂,对公司生产经营,尤其对染织方面的花色品种具有一定经验,对企业前途信心甚足。曾在一次董事会议对担心公司前途的董事说:“各位如对公司前途担心,可将股款改作存款,国钧有信心于一年到两年之后还本。”足见对企业生产具有十分把握。
大成公司自开工伊始,生产大见起色,锭扯由0.8磅增至1磅以上,布机台扯亦较原有基础提高20%以上。1930年夏季正式投入生产,当年年底结算就获盈余10万元左右。1931年底结算,除分红、股息一切开支,又获得净盈余50万元。盈余后,刘国钧力主增资,1931年冬,股东会增资100万元。
当时我国棉纺织业工厂对纺、织、印、染只经营其中一部分,至多是纺织或印、染联营。染色与印花作为棉纺工业一部分,比例很少。外国资本利用我国这一弱点,压低棉纱、坯布价格,抬高色布价格,打击和摧残中国棉纺业。刘国钧目睹此状,遂于1932年偕同陆绍云、朱希武等东渡日本,参观日本纺织业,研究其生产经营方法。归国后,感到不发展印染,决不能与外货竞争。同时,认为日本纺织业有许多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法比较先进,决心对大成予以改革。又感到独资经营之广益染织厂,虽因生产花色布匹业务甚好,年年盈余,然终须费精力照顾,两者关系较难处理,遂将自己的广益厂并入,增添印染设备,改为大成二厂。而大成一厂增加纱锭15000枚,专事纺织,大成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纺织印染配套的“一条龙”联合企业。
大成公司创办后,以惊人速度迅猛发展,1930年至1937年的8年中,无论设备还是资金,均增加8倍,资产猛增至460万元,日产布5000匹,不仅成为常州轻纺工业企业之冠,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誉称:全国纺织业在日趋萧条情况下,惟大成公司八年以八倍速度增加,是罕见的奇迹。
抗战中,刘国钧在重庆创办大明纺织染公司,在重庆开办批发字号,在香港开办经销原料的大孚商行,并在重庆、昆明、河内、仰光等地设立办事机构。抗战胜利后,刘国钧恢复大成公司,又与彭浩徐等创办了中国纺织机械公司。1949年,大成已成为拥有3000万元资本,5万枚纱锭,1180台布机,日产5000匹布的全国数一数二的纺织企业。1948年底,刘国钧将大成公司布机经台湾运往香港,并携眷移居香港。1950年春回国,继任大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安达公司副经理兼副董事长。1954,大成公司在江苏省棉纺织系统中首先实行公私合营。此后,刘国钧历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江苏副主委、工商联江苏副主委等职。
刘靖基,又名刘伯寅(1902—1997),生于江苏常州。其父刘炽昌早年“习商常郡,继经营于皖北之蚌埠、怀远、正阳关、亳州、涡阳、蒙城、五河、临淮、关寺等处,颇着声誉,一时从食者千余人,乡党受提挈者甚伙”。[5]刘靖基1916年考取江苏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17年刘炽昌去世,刘靖基因身体和家庭原因辍学。1918年入刘柏森所创宝兴纱厂当练习生,此后先后在苏纶纱厂、宝丰纱厂、宝成纱厂任职,因表现优异,受宝成经理吴敬仪赏识,遂成其兄吴镜渊之婿。1924年,在上海开设裕靖工厂,自任经理,但不久即倒闭。后又返苏纶纱厂,任营业主任。1930年,经刘国钧邀请,协助收购大纶久记纺织公司,将其改组为大成,刘靖基负责上海营业所。抗战中,又和刘国钧在租界创办安达纺织公司,任经理,并担任上海棉纺同业公会收花处常务理事、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安达公司总经理、华商纱厂联合会执委、上海商会理事、上海市参议员,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常务理事,苏浙皖六区棉纺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49年后留在上海,加入民主建国会,先后担任安达、大丰、民丰、江南水泥厂、泰利大隆机器厂董事长、经理,职工万余。1953年公私合营,刘靖基带头将安达和大丰公私合营,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深远影响。此后担任上海市棉纺织工业公司经理,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靖基创建爱国建设公司,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投资信托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董事、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