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常州 乡愁 东太平桥
安 文
东太平桥,陈伟堂先生介绍,始建于南齐建元年间(479-482),最早名建元桥,又名通波桥。它位于桃园路,跨东市河(常州最早的运河),因位于太平寺门前,又为与北门关河上北太平桥区别,故称东太平桥。
中国古语“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盼望太平,企盼太平盛世,是中国人最大的心愿。太平桥在唐朝就有了,比常州祖桥新坊桥还早50年。只是东太平桥多次改建,已失去它的古朴风貌,且又在通吴门外,故在常州人心目中地位远逊于新坊桥。但东门是常州文化中心,名胜古迹多集中东门,东太平桥周边是常州文化的彰显之地,文笔塔是太平寺主要建筑之一,东太平桥在文笔塔南约100米。
“先有太平寺,后有天宁寺”,这是常州一句俗语。太平寺原名建元寺,是奉常州老乡齐高帝萧道成之命而建。萧道成生于武进东城里(即今孟河镇万绥),是位体察民情、才华横溢、生活节俭的皇帝,常说“让我治理天下十年,可使黄金与土同价”,以身作则,移风易俗,可惜仅做了4年皇帝就去世了,儿子却很无作为。
唐乾元年间(758-760),建元寺改建,寺院规模为常州之冠,颇负盛名。北宋初建元寺改名太平兴国禅寺,并置石经幢两座于山门两侧,今天延陵东路市河景观带通吴门侧见到的石经幢,即为其中之一。以后苏东坡多次到常州,曾游历太平寺,并与太平寺长老深交,留有《太平寺观牡丹》等诗篇。宋朝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康熙帝南巡曾御书“太平寺”匾额。1908年天宁寺住持冶开募捐重建太平寺。《武进县志》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塔,每祥光腾现,辄开巍鼎之先兆。”文笔塔象征着常州文运之盛,登塔远瞻,全城在望,武进、无锡、江阴诸山亦隐约可辨。
玄妙观是常州道教圣地,与苏州玄妙观齐名。道教植根于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也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唐时玄妙观迁到今址,改名龙兴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天庆观,观宇恢弘为常州道观之最,相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在玄妙观内修炼并著书立说。宋末常州进行激烈的抗元斗争,城破后,元兵进入城区屠杀,杀至天庆观,道士徐道明焚香危坐读老子书,元兵命下跪,道明不理,元兵又以刀加颈命跪,道明仍读老子书,对元兵不屑一顾,元兵挥刀将他杀害。
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道士徐养浩在玄妙观东北建飞霞楼(即今红梅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5)后又重建三清殿,时有基地71亩。清代诗人赵翼有“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枝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的诗句。瞿秋白幼年常在红梅阁捕捉昆虫、采集标本、读书吟诗,中学时代与张太雷常在此讨论国事。参加革命后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红梅阁,曾赋诗:“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东太平桥南桃园新村,旧称桃园,明清时期这里是风景如画的园林胜景。“桃花千树绕,疑是武陵中”。每到清明前桃花盛开,绵延数里,人面桃花相映红,真可谓“武陵桃源”。这里还有一段罗曼史,这里曾隐居过一对才艺双绝的患难夫妻,男主角李长祥是四川达州人,明崇祯进士。1644年清兵人主中原,江南义士纷纷拥立明藩王从事反清活动。这时李长祥在浙江沿海辅佐鲁王朱以海,时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李长祥官兵部左侍郎,后移至舟山。1651年清军陷舟山,鲁王走福建投郑成功。李长祥则被清军总督陈锦俘,羁押南京。时金陵才女姚淑倾慕李长祥之名,私往其处论诗问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致形影不离。后双双逃离南京,有情人终成眷属,辗转来到常州东门桃园隐居。他们在园中增建了“桃园草堂”、“读易台”、“海棠居”,终日吟啸其间。桃园一时成为常州文化人的活动中心,可谓常州的“文化沙龙”。李长祥夫妇恩爱缱绻,夫唱妇随,终老于此。
东太平桥实在是常州一座历史承载非常厚重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