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国时期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初期食物匮乏,人们便平均分配食物,集体行使权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食物有了结余,人们便把权力交给一部分首领,这些首领然后又把权力授予某一个人,这样逐渐形成了王权。人性的作用下,这个唯一的首领为了他和他家族(集团)的利益,篡夺了王权,建立了帝国。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
一、秦帝国的大一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早在商朝时,东夷的秦族被调往西陲戍边,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牧野之战商亡后,秦族沦为周奴。秦非子因为周王朝养马有功,有了50里封地,从此,秦靠骑兵和战车崛起于青藏高原的东侧,现今甘肃的礼县。
对于相对封闭的华夏族而言,秦似乎是文化落后的偏远戎族,但从整个欧亚大陆而言,秦地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青铜、黄金和玻璃等的文化遗存,在礼县大堡山下屡有发现。考古学的成果证明,这些人类文明在西亚首现,“青铜之路”也许要早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凿空”,殷商、西周和西戎、西亚的文化被秦人吸收。
公元前770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为了答谢秦襄公的功劳,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今属宝鸡市)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人从甘南东进,建立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成为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在秦孝公(前361年继位)毫无保留的支持下,商鞅实施变法,秦国的实力迅速强大,夺取了河西之地。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原,一切为了“耕”和“战”成为基本国策:
1、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私有制改革。国家承认现在的耕种者拥有当下耕作的田地,改井田制为以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有军功者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打破了原来的门第界限;吸引“三晋”移民入秦,新移民三年免税;鼓励百姓开荒,新开垦的土地,十年免税。结果上百万人口入秦。
2、设立郡县,派人管理大量的外来人口,封建制度逐渐失去基础,中央集权的帝国管理模式开始形成。虽然商鞅被秦王为平息因改革与贵族发生剧烈的矛盾而车裂,但“秦法未败”,这个边陲小国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秦国用军功换土地的政策,逐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铁军。在面临东方六国和西戎义渠国夹击的危难时刻,秦宣太后(楚人芈八子)继续用与楚国联姻的方法瓦解了六国联军,自己与义渠王保持了30年情人关系,为秦国赢得了40年修养生息的时间。宣太后之子秦昭襄王亲征后,诱杀义渠王,重用白起,长平之战打败东方最后一支强大的军队赵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统一中国后,彻底推翻了前朝的诸侯国分封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官员代理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开始全面推行帝制管理:
全国设置了36个郡,中央派人去管理;在中央,实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制度,皇帝一人实行最终决策;实行文书行政,“书同文(小篆)、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制定秦法,践行法家思想,让百姓“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半军事化管理,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面临游牧文明的挑战,秦朝对外南征百越,北敌匈奴,秦始皇除派蒙恬帅30万将士戍边外,还举全国之力兴修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
对内,开挖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南建都江堰,北修青铜峡,积极应对农耕文明面临的水利和气候的挑战。
由于“先秦(国)无学者”,只有虎狼之师,所以在统一后,秦朝接纳了六国文化、礼仪,建博士参政进言制度,本想依靠博士来帮助帝国管理,却最终演变成了“焚书坑儒”的事件;承认六国原来的土地私有,早年军功授田的制度已经无法续行,不得不进行的土地改革成果被豪强攫取,米价暴涨,人心不稳;一统天下变故革新后,原六国的遗老遗少并不心甘,国内叛乱不断,朝廷只有依靠关中军四处奔走方勉强平定叛乱;秦朝征召大量劳役修筑驰道(类似罗马大道),便于快速调动军队;征调大量民工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断巡游天下。为使六国民心归顺,公元前219年举行泰山封禅。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前207年秦亡,历时15年。
大一统的秦帝国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开创的“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制度被后世所继承,加之西汉独尊儒术的“伦理治国”,形成了中华帝制的三个特点,并且持续影响到我们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