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二维码收费,是创新还是负担?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质疑法学教材《宪法学》内印有的二维码收费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教授指出,书中设有46个收费二维码,总费用高达138元。这一做法看似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却引发了对于教育资源公平性和教材出版商业化的思考。
二维码的实用无疑给学生获取额外知识提供了便利快速和多样化的选择。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途径不单单拘泥于先前课本所有,而二维码的出现能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选择。可一旦二维码变成了收费项目,问题也便随之而来。
收费的二维码涉及的不单单是费用问题,更是体现出了教育的不公平性。除了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费用,高校学生每年在教材费用上花费的金额一学期平均达到600+,而这额外的二维码收费项目无疑给高校学生又带来了经济压力。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有限的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会进一步加大教育的门槛,造成教育的不平等获取。
而对于出版社来说,二维码费用的收取在当今数字化流行的趋势下,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保护其版权和商业利益。然而,出版社在推广和设计这一资源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还有待明确。只有考虑到了普遍学生的经济问题和教育公平公正性问题,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除此之外,这一事件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中商业化趋势的潜在风险。教材本应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知识,而不应当是盈利的工具。一旦教育资源商业化趋势过重,这将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教材中二维码收费现象引发的讨论提醒我们,只有有了公平的学习机会,知识的传授才能更加广阔和深远。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商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当重视教材的审视,拒绝让教育踏上利益化的道路。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