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诗歌四象之一
中国学文化卷诗词册评论篇
安 文
诗歌美在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等四“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何为物象?一个事物尚未被艺术家注意前客观存在、自然呈现的样子,或称实象、景象、事象。由于其所处位置在客体世界,即在主体之外,所以具有客观性。它包括自然物象,如山川景物,风花雪月等,也包括社会物象,如人物、场面和动作细节等。如著名的韩瀚诗《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 ——重量。
其中“头颅”、“天平”以及“把……放在……上,让……”,都是物象。
何为表象?一个物象,当我们注意到它,并在头脑中——主观世界——留下了它的印象(即内心的投影)后,它就成了记忆表象,一般简称表象。由于它所处位置在人的大脑,具有半客观性与半主观性,人们一般也称之为“印象”,但它不同于“印象主义”之“印象”。
何为意象?一个表象,当我们把它运用在创作中,且赋于它一定的意义,即康德所谓灌注了生气——主体对表象的情感渗透与思想介入到达相当程度——之后,它就成了意象。意象显然包含主体对表象更多理解与更深领悟。意象之意,包括主观的印象、感觉、直觉、意念、理念以及情绪与诗想等。意象之源,不再是客观的物象世界,而是主观的表象世界。朱光潜所谓“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比如看见一匹马,心中就有一个马的模样,这就是马的意象。”这样说法显然不妥,显然把表象当成了意象。同样,艾青所谓“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也应更准确说成“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
何为想象?诗歌意象的产生——或诗歌表象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想象过程。诗歌想象是诗歌表象与诗歌意象之间一个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环节。
作家毕飞宇曾对小说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本质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哪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
在中国诗歌观念漫长但不断更新历史上,先是诗歌言志说被放逐,后是诗歌缘情说遭质疑,继之诗歌音乐性也被弱化,言志、抒情、音乐,这些诗歌的传统元素几乎都遭受了冲击。那么,在诗歌构成元素中,什么东西是从不曾动摇过的?什么是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被质疑不会被放逐的?
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关于想象与诗歌之间这种铁硬关系,人们多有言词不一的表述,如斯德曼(Stedman)说: “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 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雪莱《诗辨》:“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甚至单独一个字也是不可磨灭的思想火花。诗人的语言总是牵涉着声音的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否则,诗就不称其为诗了。”雪莱一语道破了诗歌的本质:“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体现出浪漫主义诗歌特有的重视想象的沉思品格。
“想象的表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想象的表现”,即对想象的表现,想象本身就是表现的目的;二,“想象地表现”,即通过想象来表现,想象是表现的手段。或者,也可理解为:想象既是诗歌表现的手段,也是诗歌表现的目的。总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是对于诗歌艺术诸多解释中最为精当也最为简明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