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敛财,层层设“码”可休矣》作者:蕉绿芜近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在朋友圈发文质疑,高校法学教材《宪法学》内印有不少二维码,学生需要扫码才能获取相关信息,46个收费点,共收费138元。这件事情引起网友热议。针对这一情况,出版社回应二维码是拓展性资源,正版书读者可免费使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应当谨记教材不是“财”料,更非敛财之道。首先,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笔记与工具。它与为读者提供信息、娱乐或启发的一般书籍存在功能、受众、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差异。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而非盈利。教材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其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系统的知识,因此教材理当成为学子通往真理的钥匙,而不是前行道路中的重重路障,这种扫码盈利的行为显然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教材的生产出版方并未承担起保证教材质量与学术水平的社会责任。从商业伦理角度,教材出版商没有做到尊重消费者权益。付费二维码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金钱成本,也无法保护购买二手书的同学的权益。这种商业化侵蚀教育领域的现象不加以制止,任其发展,日后学生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教育本质是否会被盈利目标扭曲?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方可以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这种扫码现象也引发了大家对拓展性知识的关注。据报道层层加“码”的套娃式收费会因知识点大小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可这些拓展性知识真的与教材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吗?倘若密切相关,是否应当已经出现在教材字里行间或者高校老师的讲述中而非学生自行扫码获取信息。倘若真的密切相关,是否应当择取精华编排在教材中?这种二次收费获利的行为给拓展性资料的重要性打上问号。高校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而付费获取信息可能会使得一些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获得全部的学习资源,是否又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差。以上都是出版社与高校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最后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与成长。教材敛财,层层设“码”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