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庆桐城市考察。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习近平亲切地对大家说,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20多年前,笔者在老家桐城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工作地距离城中的六尺巷只有几百米远,每次经过那里,我都要将当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那首诗念叨几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常念常新,常念常有收获。张英是清初有名的大臣。他在朝堂之上,容忍宽释,无所寄怨,和气待人,淡泊名利,从不与人竞进。
读懂总书记点赞“六尺巷”的深意,我们要在“六尺巷”中寻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人活世上,因为性格、文化背景等种种差异,问题与矛盾肯定有,怎么解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门艺术。
走进六尺巷,和睦相处。2021年的《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主旨观点是:不要什么事都法庭上见。现代人只要产生了一点纠纷,一言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庭上见。这当然表明现代人法治意识的提高。但是,真正做到在法庭上见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双方当事人大量的时间、精力。最后,也许还并不能分出个是非黑白来,结果只是两败俱伤。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法庭上见难道是人们处理问题的唯一手段吗?古人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当年,四川南部县民间诉讼案很多,“民间控案,多由讼棍而起。每遇雀鼠细故,本人原不欲告,讼师闻风闯入,辄以不干己事,搬弄是非,挑唆兴讼,希图酒食,需索银钱。迨至构衅,已成乡曲,愚民因此倾家破产。”鉴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882)11月21日,县令张景旭发出了一份劝民息讼的告示。张景旭认为,普通老百姓、邻里家庭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能不打官司尽量不要打。他这种治理理念非常好,告示一出,果然很多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会安定。礼让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润滑剂,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也证明了这一点。
穿行六尺巷,提升境界。“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争的无非就是名利二字。“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常州先贤季子,三让王位,给世人树立了典范。《菜根谭》里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真正有格局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有人说,遇事不指责,能让则让之,是顶级的修养。如何做到这一点,中国古人非常有智慧,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围炉夜话》里也有一言:“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步出六尺巷,大有作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是为一大事而来,奔着使命而去。而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又都是非常宝贵的,容不得在争论中拖延,在扯皮中浪费。荀子曾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意思是提醒人们,胸中要有大担当,不要因为纠结于枝节问题而忽略了大局。此话说得非常到位,欲成大事,又怎么能在无关紧要的小节上计较呢。眼界看远一点,才能做到越包容越幸福。有人说,占别人便宜,是世界上最赔本的买卖,因为占的是眼前蝇头小利,失去的是未来的大市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是这个意思。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国与国之间相处也是如此。1958年,毛泽东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张英的那首诗,希望双方采用和解的态度,妥善解决中苏分歧。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任何僵局的打破,都需要大家都退一步,理解忍让,这样大家才会迎来海阔天空的大场面。相互包容,则一生向阳;各退一点,方携手共进。
作者:周二中
来源:常州日报 10月23日 A09版:文笔塔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