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宣布研究生数量首次超过本科生,硕士点、博士点的扩增带来硕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社会舆论关于学历贬值、高学历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议论。尽管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不断上升,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的人力资源,但也不可否认的出现了学历贬值、就业困难、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不良现象。如何在提高研究生教育数量的同时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问题的关键。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研究生教育扩张,在短期内是弊大于利。一是在生源录取上,与以往相比大大降低录取标准甚至没有标准,会导致招收来的未必是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有能力从事的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匹配真正适合从事科研的学生,不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学生本人而言花费数年宝贵的青春学习与人生不太相关的技能,也是教育资源的另一种浪费。二是在学习风气上,当研究生教育失去选拔功能,成为某些社会人士给简历“镀金”、社交途径或者晋升的跳板,文凭变相成了一种买卖交易,则名校不再是名校,学历不再是学历,会败坏学校风气和长期积累的教育品牌。三是在就业需求上,学历原本在就业市场具有信息功能和筛选功能,是人才的标签,可以帮助用人单位以较小的成本筛选出合适的人才。然而,当研究生教育大规模扩张后导致学历“注水”,用人单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去判断对方是否是所需的人才,也会变相导致本身具有实力的人才需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去竞争合适的岗位、去向用人单位证明自身的实力,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导致毕业生之间无意义的内卷、用人单位越发苛刻和奇怪的招聘需求,比如新闻曝出高校招聘博士当宿舍管理员。
从长期看,采取配套措施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才能让研究生教育扩张利大于弊。一是做好分类教育,比如大量扩招的研究生教育类型为非学术型硕士、非学术型博士,学术型的硕士和博士按照需求小幅稳步上升,避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错配。二是加大对职业型教育的投入,自上而下重视职业教育,做好职业教育的宣传,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隐形“歧视”,设立职业教育的专属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于职业人才教育的需求。三是及时调整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教育培养之间的关系,保持动态平衡,在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中提前布局当下市场急需人才以及未来具有潜力的行业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中“双管齐下”,既提高研究生的数量又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