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无所求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0月16日)
昨天(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的纪念日。整整14300字的《讲话》,字字珠玑,句句精华,读来荡气回肠,余音绕梁。《讲话》从全人类文明的视角高屋建瓴,旁征博引,揭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与“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的内在关系;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的视野,阐明中华民族虽遇无数艰难困苦、经历几千年历史流变依然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讲话》共阐述了5个问题,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文艺作品生命取决于人民。因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所以文艺作品唯有表达人民心声、反映时代要求,才能轰动当时、传之后世。《讲话》列举了《古诗源》中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充分证明了能够千古流传、历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都是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文艺创作的源泉来自人民。烹调需要食材,讲故事需要素材,文艺创作需要生活。只有到田间才能取得第一手鲜活食材,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才能采集到第一手真实生活的素材。人民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冲突和挣扎的生活主体。《讲话》以柳青创作《创业史》为例,表明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刻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深切感受人民的爱恨情仇、深入关心人民的饥寒温饱、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才能写出经得起人民评价的作品。
文艺工作者必须热爱人民。《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其文艺创作作品和生涯的命运。文艺作品要让大众接受和喜爱,就要能够打动人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要感动别人,首要感动自己;要感动自己,就要有真情实感,就要热爱写作的对象。《讲话》列举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万口相传的名句,表明只有作者真心热爱人民,才能写出人民热爱的经典作品。
《讲话》发表10年来,引导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促进文艺繁荣,推动文艺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作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自媒体写手们要认真学习《讲话》,领会《讲话》精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使命,努力写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