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三北”工程倾尽四十多载光阴“绿化”祖国;从“雾霾城”“暗沉天”到“漫画云”“美颜蓝”,污染防治成果涌现“北京奇迹”;从经常泛滥的“忧患河”到水质优良的“母亲河”,黄河治理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来,中国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稳步迈进。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贴合时代呼吸,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指引方向。
中国那么大,有山也有水;神州要更美,治理需到位。“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重焕新颜、山西省右玉县集体林地迎来大批露营游客、长江十年禁渔助力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种种值得铭记的成就为各地生态治理提供了学习样本。“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未来,中国将继续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书写绿色传奇,肩负世界“增绿能手”“添绿主力”。
水秀地净,更要天朗气清。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曾几何时,尾气雾霾困扰着城市人群,口罩出行成了常态。如今,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攻坚,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尾气不再,雾霾已散,新能源汽车还道路以干净,清洁型燃煤还天空以蔚蓝。作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双碳”的承诺并不是一纸空言。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磨蹭不得也急躁不得。心急吃不到热豆腐,路遥更需要强马力。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碳冲锋”搞不得,“传统产业”放不得,必须创新工艺、提升技术,带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换上一身“新绿”。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各项生态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不能放过任何潜在隐患。“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对区域水生生态系统中汞循环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现象日益严重。冰川消融不仅会影响水循环,更会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冰川保护刻不容缓。冰山退缩是不可逆过程,无法阻止,只能减缓。对此,必须加强冰川变化监测,加强冰川灾害监测预警,投入更多关注与人力,让“易碎”的冰川更加坚固,变“消融”为“笑容”。
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神州遍地壮丽河山。未来,还需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体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做到天清、地净、山秀、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