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评论】强化耕地保护,守好千家万户的“米袋子”
无所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9月2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意见》的宗旨有3条,即标题里的“加强耕地保护 提升耕地质量 完善占补平衡”。
耕地是民族存续千秋万代的命根子。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种植,要装满千家万户的“米袋子”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我们面对的国情现实是,人均耕地少,只有世界人均的1/3,排在世界第67位;高质量耕地少,水源不足、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少,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意见》的3记重锤,可以说都铮铮响亮地敲在了点子上。
耕地保护的有效措施上升为规章制度。保护耕地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有着天然的矛盾,我国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耕地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显示,耕地有23.9865亿亩;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耕地是20.3077亿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字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数量为19.18亿亩,耕地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2021年、2022年、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耕地持续快速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出台《意见》则是乘势而上,总结巩固成功的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
耕地保护更需要“长牙齿”的硬措施。《意见》要求坚持严格执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这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关于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监察暂行规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等16项之多,关键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意见》强调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国家每年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耕地保护还需靶向治理遏止“对策”。曾几何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坊间的流行语。针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散”之“对策”,《意见》提出“完善占补平衡”,除了“数量平衡”,还要“质量平衡”“产能平衡”。要求“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新开垦耕地”“严重沙化土地、严重石漠化土地、重点沙源区、沙尘传输通道、25度以上陡坡、河湖管理范围及重点林区、国有林场等区域原则上不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精准施策,切中要害。
要端牢自己的饭碗,饭碗里盛自己的粮食,我们就“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护住耕地“命根子”,守好千家万户“米袋子”。我们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意见》“铁锤”铮铮作响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