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古槐滩簧】滩簧中国 · 兰溪滩簧

方块糖 最后编辑于 2024-09-04 17:39:45
1907 1 8

兰溪滩簧的起源和发展,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县衙中一位师爷于公务之暇,集商贾子弟在兰溪城关传授滩簧曲调,借以消闲自娱。从此,兰溪有了滩簧。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起,兰溪相继成立“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同乐会”等班社,在城关以坐唱形式表演。

兰溪摊簧一种古老的坐唱曲艺形式.jpg

滩簧出自民间,文人记之,唯据音近,故有“摊簧”、“弹簧”、“滩王”等不同记载。因它产生、流传于太湖流域,故习称“滩簧”,并已书入各种权威书籍。

而据老艺人称,古时曲艺单说不唱的曲目称为“滩册”;单唱不说的叫“簧篇”;有说有唱,唱时像说,说时像唱,说说唱唱的称为“滩簧”。又有《说文新附》说“滩,开也”。

对于词曲、戏艺,词中有“滩破”,也就是将本调展开、繁化即谓“滩”,本调变化则谓“破”。元王恽《挽元倅善长》诗有“空怀去岁中秋会,六郡歌头听细滩”句,“细滩”,谓其唱调委婉展开为繁声也;又,其文中有“见后阁小儿滩戏”"句,“滩戏”,谓装扮、繁喧、长久地戏闹也。直接指“滩黄”的,有清乾隆、嘉庆时期名宦常州人洪亮吉《云溪竞渡词十二首》之四:“传来新调唱滩黄,分半吴姬束急装。”综合以上内容,定以“滩簧”。

兰溪摊簧《南下干部》.webp.jpg

按一般说法,“滩簧”有两支:一称“前滩”,一称“后滩”。“前滩”即“南词滩簧”,是使用“南词本调”(苏州称“太平调”、杭州称“平调”、绍兴一带称“平湖调”、金华一带称“平板”、温州一带称 “抽板”)、“弦索调”(温州一带称“美人调”)等为基本唱调的一支;“后滩”(有称“油滩”)使用“起平落”结构唱调,原有“花鼓滩簧”的称呼,因为“起平落”唱调源自“唱新闻”的“串客”,为避免与《打花鼓》之类的“戏弄”相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书为“唱说滩簧”。

“南词滩簧”源自吴地的“南词弹唱”,是一种坐唱曲艺,即由若干唱奏者各执丝弦乐器,分以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不加装扮,按规定席次唱说戏文。其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是昆曲清唱的姊妹艺术。

兰溪摊簧属是一种坐唱曲艺,即由若干唱奏者各执丝弦乐器.jpg

道光以后,昆曲渐衰,滩簧继起,遂多以移植《缀白裘》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为唱本,“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并多处吸收了“昆头”、“昆尾”,又称为是昆曲的“俗版”。

“南词滩簧”与“唱说滩簧”,二者有其共同之处:一是二者都在江南吴语地区同一大地域范围内;二是原来都是非扮演的“唱说”文艺,大致都是在清末民初出现扮演,演化为扮演戏剧的;三是演唱取材大多为符合民众情趣的伦理关系、男女情事,即使是宫廷君臣、朴刀杆棒等,亦摘取其中这些部分。

这在“南词滩簧”中尤为明显。如《水浒记》不唱《刘唐下书》、《宋江杀惜》,更不唱《智劫生辰纲》,而唱张三郎《借茶》和阎婆惜活捉《张三郎》;《翠屏山》不唱《杀山》唱《杨雄醉归》;《白蛇传》不唱《水斗》唱《断桥》,等等。也就是说,“南词滩簧”和“唱说滩簧”,二者的兴发和演化有相似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和地理人文环境。“南词滩簧”与“唱说滩簧”,二者的最大差异主要在音乐结构以及艺术表现两方面。

兰溪摊簧以坐唱形式出现,表演者六到九人不等.jpeg

到了清朝末期,戏曲“乱弹”、“徽戏”等诸调异军突起,本以代言体的兰溪滩簧中的唱调及部分曲目,就非常方便地被“乱弹”、“徽戏”诸调班社用作场上扮演,成了戏剧及剧唱,如《断桥》、《僧尼会》、《翠屏山》等。

抗日战争时期,兰溪滩簧民间艺人避难于乡下,滩簧传入兰溪农村的永昌、诸葛、游埠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艺人重组“咏春会”,活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当时演唱兰溪滩簧的艺人成分较为复杂,滩簧班成员一般为中上层人士,有老板、商人、中产阶级人士等等,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几乎无人再敢于组社,曲艺坐唱形式的兰溪滩簧基本停止活动,然而戏曲舞台上的兰溪滩簧,却逐渐展示出她的艺术魅力。

兰伊杭和同学们一起手拿快板,演唱了一段摊簧《兰溪嬉嬉·八卦奇村》。.webp.jpg

由于兰溪滩簧文辞典雅,曲调委婉,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化部门大力扶持、培植滩簧艺术,使之进一步弘扬发展。在戏曲舞台上,兰溪滩簧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浙江婺剧团、兰溪婺剧团相继演出以兰溪滩簧谱曲的折子戏《僧尼会》、《断桥》、《芦林相会》、《苦菜花》等曲目,在剧情说明书和字幕里,必然注明“婺剧 兰溪滩簧”。这些经过加工后反复提高的折子戏,长期演出,经久不衰,成为婺剧的保留曲目和经典之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坐唱形式的兰溪滩簧在新中国成立后日渐衰落。改革开放以后,兰溪的文艺工作者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在词曲创作、演唱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吸收了现代艺术元素,从早期单一的坐唱形式发展到单人说唱、双人轮唱、重唱,再到情景伴奏、说唱加伴舞等等,创编、演出了不同形式、富有时代气息的滩簧新曲目,使兰溪滩簧逢春吐蕊,再现辉煌。

兰溪摊簧传承人:杨丽萍老师2.jpg

19969月,《杨梅红艳艳》(李雨、肖家林、吴一峰作词,吴一峰作曲,杨丽萍演唱)在浙江艺术节全省曲艺新作展演中显示了独特魅力,获得最佳表演奖、创作二等奖。同年被选送参加全国曲艺“群星奖”比赛,获得优秀节目奖。该节目在表演形式上将快板与唱腔有机结合,交替进行,在快板表述、唱词语言上采用了普通话,这样使受众面更广,而且在既说又唱的快慢节奏变化中,使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更富有感染力。《杨梅红艳艳》编演的大胆尝试,使兰溪滩簧表演形式的发展创新有了良好的开端。

20017月,《见面礼》(肖家林、郑克冬作词,吴一峰、朱根富作曲,杨丽萍演唱)采取单人说 唱、乐队伴奏的形式表演,表白用的是婺州方言,地方特色更浓,该节目获得浙江省曲艺新作大赛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

20026月,一曲《兰花吟》(陈永源作词,吴一峰作曲,杨丽萍演唱)再度获得成功,囊括了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钱塘曲荟”专场演出五个大奖,即节目一等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创作奖、音乐设计奖和组织奖,比赛分数名列第一,引起了专家及评委的高度关注。《兰花吟》之所以获得成功,是由于它在唱词编写、音乐创作、舞美设计、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游埠古镇将兰溪滩簧表演搬进景区.jpg

《兰花吟》不仅词写得美,音乐创作又有了新的突破,创造了“新滩头”、“叠板”等新板式。舞台上不再出现乐队伴奏,而是采取了以民族器乐为主, 但又融进了现代电声器乐效果的音乐光盘。舞台上一改单人独演的场面,几名舞蹈演员手执滩簧的主打乐器--胡琴、笙、箫、琵琶、笛子,以舞蹈造型形式演绎,与主唱演员遥相呼应,时动时静,不仅丰富了舞台,烘托了气氛,而且在一袭缀有嫩绿色悠悠兰花图案的玲珑剔透的曳地长纱的衬托下,如诗如画,达到了较好的舞台艺术效果。

于是,在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及有关专家的推荐下,《兰花吟》于200210月参加全国老年文艺调演,获得了曲艺类节目银奖。同年10月,《兰花吟》又参加了南北曲艺交流演出。

20021029日,《兰花吟》代表浙江曲种赴北京参加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曲艺节的展演,同样获得了成功,许多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兰溪滩簧《兰花吟》的精彩之处,《兰花吟》也成了兰溪滩簧传承、发展、创新的代表作。

20046月,少儿曲艺节目《出卖时间的孩子》(肖家林编剧,吴一峰作曲,杨丽萍导演,黄作涛、毛以闻等人表演)获得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新作大赛创作、表演 两个二等奖,这是兰溪滩簧首次以少儿节目出演的新实践。

200612月,《含羞草》陈永源作词,吴一峰作曲,杨丽萍导演,许永芳、陈咪咪演唱),又采取了男女双人搭 档,用轮唱、伴唱加伴舞的形式表演,获得了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节和浙江省第三届曲艺新作大赛暨“群星奖”选拔赛创作、演出两个二等奖。

2005年,兰溪滩簧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兰溪滩簧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兰溪滩簧走进了保护、传承的新阶段。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双桂女
  • 竹青
  • 品品
  • 八月小龙
  • 徐永固.
  • 无所求
发送

1条评论

  • 8559
    积分
  • 131
    博文
  • 1176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