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但我喜欢当老师,与小朋友在一起尤其开心。
自从7月评审结果下来,我评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留青竹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以来,我有更充足的底气,走上讲台,与小朋友分享常州留青竹刻,推广宣传也是传承的一份义务与责任。
周六上午,我去学校给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做常州留青竹刻的公益讲座。不同于其他的夏令营,这堂讲座一是增加对留青竹刻的了解,二是深入体验留青竹刻的过程。
一群小学生动刻刀,是我既期待又担心的事。期待他们增长见识,也担心他们不小心受伤。
一个大教室,近四十个小学生,另有五个家长、两个老师辅助,我放下心来。
2个半小时时间有限,先给学生们展示我的留青竹刻作品,看一看,摸一摸,让孩子们有直观的感受,再简单讲述留青竹刻的历史、工具、流程,接着就开工了。
两个孩子一张大课桌,五六年级的大孩子,还是比较听话的,我讲解一步,演示一步,孩子们跟着做一步。
从画稿、拓印、切线、铲底到清底,一步步来,大部分孩子都做得妥妥的,其中有几个孩子的作品很是亮眼,都没有选择刻老师提供的书画稿,而是刻自己想要的图案。一是刻了起伏的山,把天空铲平就行,画面极简且美;一是短短两个小时居然刻了“万柿如意”,那个“柿”是个圆圆的柿子,非常可爱;一是阴刻了一个“福”字。
大多数孩子的选择,是顺从,是依葫芦画瓢,这没有什么不对的,第一次尝试新事物,总是会倾向更“靠谱”的选择;小部分孩子选择“不一样”,承担更多风险的同时也可能碰撞出星光。
这就是我乐于做公益讲座的原因,总有惊喜,更觉快乐。
活动临结束,还遇惊吓,安静雕刻的教室里突然一声惊叫,有个孩子的刻刀无意间掉下课桌,不偏不倚,戳中旁边小孩的脚,躺枪。
一番慰问,受伤的小孩满不在乎地继续竹刻,将这当作和常州留青竹刻牢牢捆绑的记忆,很是骄傲地把作品显摆给我看。
不用多说手工艺的传承不易,如果通过这样轻松愉悦的讲座,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常州留青竹刻的种子,我以为,做什么都值。